Miecher(1954)證明紅斑狼瘡細胞因子為一種抗核因子,是一種γ球蛋白。現已明確形成狼瘡細胞需要4個因素:①狼瘡細胞因子,是一種抗核蛋白抗體,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皰液和腦脊液中;②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各種器官的細胞核均可與狼瘡細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躍的吞噬細胞,一般為中性粒細胞;④補體;在吞噬時需要補體的參與。狼瘡細胞形成的過程,首先為狼瘡細胞因子與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起作用,使細胞核脹大,失去其染色質結構,核膜溶解,變成均勻無結構物質,形成所謂"勻圓體",細胞膜破裂,勻圓體墮入血液,許多吞噬細胞聚合來吞噬此變性的核,形成花瓣形細胞簇,隨后此變性核被一個吞噬細胞所吞噬,就形成"狼瘡細胞",補體參與起促進吞噬作用。 約40-70%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狼瘡細胞檢查陽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約10%病例可查見該細胞。此外,慢性活動性肝炎,藥......閱讀全文
Miecher(1954)證明紅斑狼瘡細胞因子為一種抗核因子,是一種γ球蛋白。現已明確形成狼瘡細胞需要4個因素:①狼瘡細胞因子,是一種抗核蛋白抗體,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積液、皰液和腦脊液中;②受損傷或死亡的細胞核,各種器官的細胞核均可與狼瘡細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躍的吞噬細胞,一般為
用檢測狼瘡細胞來診斷紅斑狼瘡已沿用了許多年,過去認為是特異性的診斷,隨著對紅斑狼瘡的認識,現在已有新的觀點。它并非高度特異,可出現在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硬皮病等多種風濕病中,但在紅斑狼瘡中的陽性率可高達40%一70%。
由于種種原因,機體產生了抗細胞核蛋白的抗體,它和核蛋白結合后形成一種復合物,可被人體內的多核白細胞吞噬,這種吞噬了復合物的白細胞就稱為狼瘡細胞。我們可以在外周血和骨髓中找到,一般要檢查多次才能在一些活動性紅斑狼瘡病人血中找到。
【 標 本 】 靜脈血。 【 方 法 】 改良血塊法。 【 操 作 】 1. 抽取患者血液2~3ml ,注于干燥試管內,于室溫待凝。 2. 于凝固剛形成時,用竹簽將凝塊攪碎,并將殘余凝塊除去。 3. 以2000r/分鐘離心沉淀10分鐘 ,使白細胞聚集在同一層面,以利于狼瘡細胞形成。 4
【 標 本 】 靜脈血。 ? 【 方 法 】 改良血塊法。 ? ? ? 【 操 作 】 ? 1. 抽取患者血液2~3ml ,注于干燥試管內,于室溫待凝。 ? 2. 于凝固剛形成時,用竹簽將凝塊攪碎,并將殘余凝塊除去。 ? ? ? 3. 以2000r/分鐘離心沉淀10分鐘 ,使白細胞聚集在同一層面,
狼瘡因子與受損的白細胞作用后,可形成狼瘡小體。后者被中性分葉核白細胞吞噬后形成紅斑狼瘡細胞。紅斑狼瘡細胞主要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偶爾見于類風濕關節炎等。紅斑狼瘡細胞的檢查,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在激素治療后及疾病的緩解期,紅斑狼瘡細胞甚少,但并不完全消失。亦有癥狀典型而找不到紅斑狼
紅斑狼瘡患者血液內的LE因子為一種抗核蛋白的IgG抗體, 它作用于細胞膜使之受損傷,并使細胞核脹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質致密結構,形成一種均勻無結構的圓形煙霧狀物質,稱均勻體。這種均 勻體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細胞吞噬后即為紅斑狼瘡細胞(LE細胞)。
陽性: 系統紅斑狼瘡(0.7~0.8),狼瘡細胞還偶見于下列疾病和情況: 類風濕性關節炎, 硬皮病, 結節性動脈周圍炎,進行性系統硬化癥,肝炎, 皮肌炎和其他 變態反應性疾病。此外,下列藥物可引起或誘發SLE: 普魯卡因酰胺, 異煙肼, 抗驚厥藥, 巴比妥類, 甲基多巴, 甲基硫氧嘧啶,口服 避
狼瘡細胞是1948年由Hargraves首次發現的。并先后列入包括1982年美國和1987年中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診斷標準之中。由于狼瘡細胞檢查不需特殊設備,適于各類實驗室,曾被廣泛用于SLE的篩查和診斷。隨著對SLE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更加特異的SLE診斷方法的出現,狼瘡細胞檢查在診斷SL
1.血凝塊法 抽靜脈血5ml置于試管中,待血凝塊凝固后用玻棒將其搗碎,37℃孵育1小時后2000轉/min離心10分鐘后棄上清液,小心地吸取白細胞層涂成薄血膜片,晾干作瑞氏染色后鏡檢。 2.微量玻片法 取載玻片1張,放上1段直徑4mm、高2~3mm的乳膠管或塑料管。滴加約1滴靜脈血液在該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