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正常膝關節力線通過平臺中點,但內外側膝關節間室所承受的壓力卻不同,內側平臺為主要負重區。因此長年累月使用膝關節后,內側間室軟骨最先發生病變。繼而炎癥進一步侵襲軟骨下骨,使關節間隙變窄而加重膝內翻,導致力線內移,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因此臨床上原發性膝骨關節炎(OA)常合并膝內翻。針對此類疾病,近幾年脛骨高位截骨術(HTO)成為主要的治療方法,且短期臨床效果較好,但如果內側間室病變的軟骨在治療后無法再生,HTO的長期效果則有爭議。目前為止,國內文獻尚未報道HTO術后軟骨再生情況,本文現報告HTO術后軟骨再生1例。臨床資料患者,女,55歲,女,2017年因“左膝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4個月余”入院,診斷為原發性單側膝關節病。查體:膝關節內側間隙壓痛,活動度為10°~125°,行走距離小于1 000m并無法下蹲及上下樓梯,HSS評分為54分,VAS疼痛評分為7分。膝MR提示內側脛骨及股骨負重區軟骨4級損傷,內側半月板后腳2級損傷,余未見......閱讀全文
雖然正常膝關節力線通過平臺中點,但內外側膝關節間室所承受的壓力卻不同,內側平臺為主要負重區。因此長年累月使用膝關節后,內側間室軟骨最先發生病變。繼而炎癥進一步侵襲軟骨下骨,使關節間隙變窄而加重膝內翻,導致力線內移,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因此臨床上原發性膝骨關節炎(OA)常合并膝內翻。針對此類疾病,近幾
臨床資料?患者,男,40歲,因“右膝關節疼痛6周余”入院,既往無重大內科病史。查體:右膝關節外翻畸形,右膝無腫脹,右下肢肌肉無萎縮,膚溫膚色正常,外側關節間隙壓痛(+),麥氏征(+),前抽屜試驗(-),側方應力試驗(+-),雙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活動度0°~125°。輔助檢查:外院MRI:膝關節外
雙側脛骨高位截骨術伴左側延遲性TakeuchiⅡ型外側合頁骨折保守治療分析臨床資料患者女性,58歲,2019年3月因“右膝關節疼痛5年,左膝關節疼痛1年”入院,于我院攝全下肢X線片提示雙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圖1a),門診擬“雙膝關節退行性病變”收入院。查體:雙膝關節輕度內翻畸形,雙膝關節內側間隙壓痛,
臨床資料患者,男,21歲,因“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小腿下段間歇性疼痛4年余”入院。患者于4年前長時間站立后出現左小腿下段疼痛,當時未行治療,后癥狀逐漸加重,就診于當地醫院,行X線、MRI等檢查,當時考慮病變較小,建議定期復查。2018年2月26日患者在劇烈運動后疼痛加重就診我院。入院查體:左小腿遠端前內
膝關節半月板具有傳遞軸向載荷、協同穩定關節等重要功能,而這些功能的發揮與其內部膠原纖維獨特的排列結構密切相關。半月板內部的環形纖維通過前、后根部附著于脛骨平臺,組成一個完整的骨纖維環,在膝關節受到軸向載荷時產生“環箍應力”從而有效維持半月板于關節間隙內。半月板后根結構一旦損傷即可導致“環箍效應”的喪
骨性關節炎(OA)是多因素導致的以關節軟骨慢性損害為主,并累及整個關節組織的常見骨關節疾病。其病變特征是關節軟骨損傷,伴骨贅形成、軟骨下骨改變、滑膜炎癥,多累及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髖、膝關節。應力性骨折是一種長期、反復的應力作用于骨骼造成的骨小梁、骨皮質斷裂,有兩種表現形式,即疲勞性骨折和衰竭性
病例報道患者,女,32歲,因“反復出現左踝關節絞索樣疼痛不適2年”入院,踝關節疼痛于運動時發作,停止運動后癥狀即消失,日常行走正常。左踝關節X線片顯示腓骨遠端骨性突出,位于下脛腓聯合部,脛骨可見明顯的壓跡。完善三維CT及MRI檢查,初步診斷為左側下脛腓聯合部腓骨骨軟骨瘤。手術采用左踝部前外側切口,顯
表皮樣囊腫為軟組織內常見的腫瘤樣病變,多見于皮下。骨內表皮樣囊腫罕見,多表現為溶骨性破壞或假瘤,主要見于顱骨和指/趾骨,多由外傷后植入骨內,而在椎體和長管狀骨極為罕見。本院收治1例脛骨中段骨內原發表皮樣囊腫,報道如下。臨床資料61歲男性患者,左小腿局部逐漸腫大并疼痛2年余,加重1個月入院,無外傷史,
3D打印定制化截骨導板輔助脛骨畸形一期截骨+全膝關節置換診療分析骨骨折的2%~12%,患者常出現下肢力線偏移現象。而脛骨畸形和力線不良會改變患者的膝、踝關節的負荷傳導,導致患者出現下肢疼痛、關節功能障礙等不適癥狀,進而加速下肢關節骨關節炎進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矯正畸形、緩解疼痛、防止繼發
手術方法 全麻下行右側脛骨結節下截骨矯形+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滿意后,取右膝關節正中行24cm切口,逐層向下向外游離顯露至脛骨結節下方5cm,剝離脛骨前肌。將消毒好的3D打印個性化截骨導板貼附于脛骨結節下方,取3枚克氏針臨時固定導板(見圖5),用擺據沿截骨導板截骨,去除楔形截骨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