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突狀細胞: 1.濾泡樹突狀細胞(folliculardendritic cell,FDC) FDC定居于淋巴結淺皮質區淋巴濾泡生發中心內。FDC與抗原抗體復合物高度親合力,能夠捕獲和滯留抗原,并在記憶B細胞發育中起重要作用,是參與再次免疫應答的APC. 2.淋巴樣樹突狀細胞(Lymphoiddendritic cell,LDC) LDC主要分布在淋巴結和脾內,在移植排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 3.并指狀細胞(interdigitatingcell,IDC)IDC主要定位于淋巴組織胸腺依賴區,可能由皮膚Langerhans細胞移行而來。在淋巴組織中,IDC的星狀突起插入其它細胞之間,故命名為并指狀細胞。它可能是淋巴結中主要的APC,并對抗原特異性T細胞具有很強刺激作用。 4.朗格罕細胞(Langerhanscell,LC) LC位于表皮和胃腸上皮,其特征性胞內結構是胞漿中的柱狀Birbeck顆粒,該顆粒參與LC抗原呈遞作......閱讀全文
樹突狀細胞是一類形狀不規則的非單核吞噬系統細胞,特點是胞漿有許多長突起呈觸須狀,使整個細胞的形態象一個蜘蛛。樹突狀細胞分散于全身的上皮組織和實質性器官,其細胞數量不超過局部細胞總數的1%;也可遷移到血液和淋巴,其數量不超過血液有核細胞總數的0.1%.在不同組織中,樹突狀細胞有不同名稱,例如血液中的
1973年,Steinman和Cohn在小鼠脾臟中發現具有樹枝狀突起的獨特形態的細胞,并將之命名為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DC)。隨著對不同組織來源DC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知的DC的亞群包括存在于淋巴組織、血液和非淋巴組織的經典DC(conventional DC,cDC
樹突狀細胞: 1.濾泡樹突狀細胞(folliculardendritic cell,FDC) FDC定居于淋巴結淺皮質區淋巴濾泡生發中心內。FDC與抗原抗體復合物高度親合力,能夠捕獲和滯留抗原,并在記憶B細胞發育中起重要作用,是參與再次免疫應答的APC. 2.淋巴樣樹突狀細胞(Lymphoi
人體內大部分DC處于非成熟狀態,表達低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體外激發同種混合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能力較低,但未成熟DC具有極強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攝取抗原(包括體外加工)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時即分化為成熟DC,而成熟的DC表達高水平的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DC在成熟的過程中,由接觸抗原的外周組織
樹突狀細胞( dendritic cell,DC)因其表面具有星狀多形性或樹枝狀突起而得名,是科學家 Ralph M. Steinman于1973年首先發現的。DC尚無特異性細胞表面分子標志,主要通過形態學、組合性細胞表面標志、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中能激活初始T細胞等特征進行鑒定。DC起源自骨髓多
它們通常少量分布于與外界接觸的皮膚(黏膜)部位,主要為皮膚(在皮膚上的,稱為Langerhans細胞[注:Paul Langerhans (1847-1888), German anatomist]),和鼻腔、肺、胃與腸的內層。 血液中也可發現他們的未成熟型式。他們被活化時,會移至淋巴組織中與T
人樹突狀細胞起源于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stemcell)。DC的來源有兩條途徑:①髓樣干細胞在GM-CSF的刺激下分化為DC,稱為髓樣DC(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也稱DCl,與單核細胞和粒細胞有共同的前體細胞;包括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
1.概念:樹突狀細胞免疫療法(簡稱DC療法,下文均稱DC療法)是機體內最有效、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提呈細胞(APC); 2.它能高效地攝取、加工處理和遞呈抗原; 3.未成熟DC具有較強的捕獲抗原及遷移能力; 4.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細胞; 5.處于啟動、調控、并維持免疫應答的中心環節
樹突狀細胞是一類形狀不規則的非單核吞噬系統細胞,特點是胞漿有許多長突起呈觸須狀,使整個細胞的形態象一個蜘蛛。樹突狀細胞分散于全身的上皮組織和實質性器官,其細胞數量不超過局部細胞總數的1%;也可遷移到血液和淋巴,其數量不超過血液有核細胞總數的0.1%.在不同組織中,樹突狀細胞有不同名稱,例如血液中
小鼠脾臟DC是研究最多的淋巴組織DC,其特征為組成性表達MHC-II類分子和CD11c。該細胞群可進一步分為三群:主要分布于邊緣區的CD4+CD8-CD11b+DC,主要分布于T細胞區的CD4-CD8+CD11b-DC和雙陰性DC----CD4-CD8+CD11b+。其中,CD8+DC表達CD1d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