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為是特定核(如57Fe,119Sn)的共振吸收,所以其他核和元素不會對穆斯堡爾效應有所干擾。 2、核外環境對穆斯堡爾效應的影響的作用范圍通常比2納米要小(局限在相鄰二、三層離子之內),尤其是對于細晶和非晶態物質非常適用。 3、分辨率非常高,將57Fe的γ共振吸收作為例子,譜線自然寬度(Γ)為4.6×10-9電子伏,γ能量(E0)為14.4千電子伏,Γ/E:0~3.2×10-13,分辨率達到1e-13。 4、對于核外化學環境的變化,穆斯堡爾效應有著較高的靈敏性,對于固態物質的精細結構及超精細結構的研究相當地適用。 所以,穆斯堡爾譜儀在地質樣品的研究方面得到了非常廣泛地使用。已經被發現的穆斯堡爾核達到幾十種,然而在通常的條件下只有57Fe、119Sn的穆斯堡爾譜可以被觀察到。因此,儀器對于含一定量Fe、Sn的樣品相當適用,磁性和相分析、配位結構、陽離子占位和有序-無序分布、化學鍵性以及價態等方面的信息能夠被提供。......閱讀全文
1、因為是特定核(如57Fe,119Sn)的共振吸收,所以其他核和元素不會對穆斯堡爾效應有所干擾。 2、核外環境對穆斯堡爾效應的影響的作用范圍通常比2納米要小(局限在相鄰二、三層離子之內),尤其是對于細晶和非晶態物質非常適用。 3、分辨率非常高,將57Fe的γ共振吸收作為例子,譜線自然寬度(
穆斯堡爾譜儀用于測定物質γ射線無反沖共振吸收效應的儀器。其基本原理是:由放射源(γ光源)射出的γ光子被樣品中存在的穆斯堡爾核(如57Fe,119Sn)所吸收,形成共振吸收譜,樣品中穆斯堡爾核與核外化學環境的相互作用會引起共振吸收譜線的位置、形狀、數目的 變化。反過來利用所測穆譜的這些變化推出穆核
穆斯堡爾譜儀是用于測定物質γ射線無反沖共振吸收效應的儀器。其基本原理是:由放射源(γ光源)射出的γ光子被樣品中存在的穆斯堡爾核(如57Fe,119Sn)所吸收,形成共振吸收譜。 樣品中穆斯堡爾核與核外化學環境的相互作用會引起共振吸收譜線的位置、形狀、數目的變化。反過來利用所測穆譜的這些變化推出穆
穆斯堡爾效應:固體中的某些原子核有一定的幾率能夠無反沖地發射γ射線,而處于基態的原子核對前者發射的γ射線也有一定的幾率能夠無反沖地共振吸收。這種原子核無反沖地發射或共振吸收γ射線的現象就是穆斯堡爾效應。 穆斯堡爾譜:當γ射線通過一物體時,如果入射的γ光子的能量與物體中某些原子核的能級躍遷能量相
穆斯堡爾譜儀的結構如圖所示,主要由放射源,驅動裝置,放大器,γ射線探測器和數據記錄設備組成。在透射穆斯堡爾譜中,因吸收發生共振時透過計數率最小,因此形成倒立的吸收峰。對于一些簡單的譜圖,只需要進行定性分析就能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對于復雜的譜圖,則需要將其進行分峰擬合,然后與理論譜線進行比對才能得到
1. 樣品要求是粉末,磨細,手摸無顆粒感; 2. 樣品量至少200mg,如果Fe含量低,盡可能提供多的樣品量,保證Fe元素的含量大于20mg; 3. 如果樣品中含有其他金屬元素含量較高,請和負責老師溝通確認下是否可測; 4. 如果樣品中鐵元素的含量太低,在可以測試的情況下,測試時間會延長,
20世紀發現光(電磁波)的共振散射現象; 1929年昆(Kuhn)指出原子核體系也存在著γ共振散射現象; 1958年穆斯堡爾發現了g輻射的共振吸收中的穆斯堡爾效應; 1960年莎皮羅(前蘇聯)提出了穆斯堡爾效應的經典解釋理論; 1960年維謝爾(Visscher)提出了穆斯堡爾效應的量子
(1) 設備和測量簡單 ; (2) 可同時提供多種物理和化學信息 ; (3) 分辨率高 ,靈敏度高 ,抗擾能力強 ,對試樣無破壞 ; (4) 所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導體、半導體或絕緣體 ,試樣可以是晶態或非晶態的材料 ,薄膜或固體的表層 ,也可以是粉末、超細小顆粒 ,甚至是冷凍的溶液,范圍之廣
標準氣缸是應用為廣泛之一的氣缸,外觀大同小異,主要在安裝尺寸上存在著差別; 氣缸是引導活塞在缸內進行直線往復運動的圓筒形金屬機件。氣壓傳動中將壓縮氣體的壓力能轉換為機械能的氣動執行元件。 1.jpg 氣缸有作往復直線運動的和作往復擺動的兩類。作往復直線運動的氣缸又可分為
1. 內觸發/外觸發選擇快速轉換;兩倍頻、半倍頻快速調頻功能; 2. 外觸發工作方式時(利用光電信號),能夠實現圖案的自動跟蹤功能; 3. 內置存儲器,具有閃光頻率和內部參數自動記憶功能,為下次使用提供方便; 4. 采用進口編碼器,配合精簡的操作軟件,旋鈕調節更加快速、精確、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