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骨瘤由Gass于1978年正式命名,是位于脈絡膜的較少見的良性骨性腫瘤。 脈絡膜骨瘤以視盤周圍的視網膜出現網狀骨質為特點,出現在后極部較少,多見于20~30歲的健康青年女性,通常單眼發病,雙眼少見,呈遺傳傾向。現報告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療脈絡膜骨瘤所致滲出性視網膜脫離1例。病例報告患者男性,28歲。2015年7月1日以“左眼突然視物模糊6 d”收入院。既往無眼病史,無外傷史、家族遺傳病史。抽煙喝酒10余年。眼部檢查:右眼視力:0.8,前后節正常。左眼視力:0.4-1,眼前節(-)。眼底:視盤界清、色淡紅,C/D≈0.3,黃斑區及顳側視網膜隆起,視網膜呈青灰色,范圍約3~4 PD,黃斑區可見網膜下積液。眼壓(NCT):14.9 mmHg。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尿常規、生化、凝血、心肌標志物均正常。傳染病8項陰性。輔助檢查:心電圖檢查:竇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ST-T異常。動態視野:左眼鼻側視敏度下降,鼻上象限視野缺損。右......閱讀全文
脈絡膜骨瘤由Gass于1978年正式命名,是位于脈絡膜的較少見的良性骨性腫瘤。 脈絡膜骨瘤以視盤周圍的視網膜出現網狀骨質為特點,出現在后極部較少,多見于20~30歲的健康青年女性,通常單眼發病,雙眼少見,呈遺傳傾向。現報告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療脈絡膜骨瘤所致滲出性視網膜脫離1例。病例報告患者男性,28歲
病例介紹患者女,55歲。因“發現右足底腫物并增大2年,足麻木1個月”,于2020年5月8日入院。患者2年前發現右足底腫物,約花生米大小,無疼痛等不適,不影響行走,故未行診治;后腫物逐漸增大,影響行走,就診前1個月出現右足底腫物遠端及右足第1、2足趾跖側皮膚感覺麻木。入院檢查:右足底中部內側局部明顯隆
滑膜軟骨瘤病又稱為滑膜骨軟骨瘤病,是一種少見的、良性的發生于關節滑膜組織、關節周圍滑囊及腱鞘的軟骨增生性病變,多為滑膜的良性增生及化生,并產生多個關節游離體。其病因尚不明確,多數認為與胚胎、創傷、感染和代謝有關。不同部位的滑膜軟骨瘤病都有廣泛的研究報道,其通常涉及大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和肩關節,且
討論滑膜軟骨瘤病是一種少見的良性滑膜病變,其特征是多個珍珠狀關節內外骨軟骨游離體。20~40歲男性最為常見,癥狀并不典型,包括疼痛、僵硬、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絞鎖等,多為單關節累及,大關節最常見。60%~70%的病例涉及膝關節,其次是肩關節、肘關節和髖關節。足踝部的滑膜骨軟骨瘤病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
滑膜骨軟骨瘤病是一種良性關節滑膜疾病,病理特征為滑膜下纖維組織增生,關節滑膜內軟骨基質鈣化或骨化。該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好發于30~50歲人群,且男女比例為2∶1。病變部位多累及大關節,膝關節發病率最高,髖關節次之,肩關節發病較為罕見。目前手術治療方式主要包括切開或關節鏡下游離體摘除、滑膜切除,但術后
無脈絡膜癥(choroideremia),又稱全脈絡膜血管萎縮、進行性脈絡膜萎縮、進行性毯層脈絡膜萎縮。由Mauthner于1872年首次報道,最初從眼底的表現觀察到與原發性視網膜變性有所不同,認為是脈絡膜的缺失。經過長期觀察發現,脈絡膜與色素上皮并不是先天性發育不良而是后天進行性消失,故又稱為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眼科王雨生教授等,在其所完成的《脈絡膜新生血管性疾病防止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課題中,首次發現一種與40多種眼病相關的脈絡膜新生血管(CNV)機制,并根據這一機制原理研制出治療CNV 的多種有效方法,為臨床治療CNV開辟了新途徑。該成果榮獲2010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脈
今日,基因療法新銳Nightstar Therapeutics宣布,美國FDA已授予其無脈絡膜癥(choroideremia)在研療法NSR-REP1“再生醫藥先進療法”(RMAT)認定。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首個針對遺傳性眼疾獲得RMAT認定的基因療法。 無脈絡膜癥是一種罕見的X染色
病例報道患者,男,43歲,因“右膝關節反復腫痛半年”入院。患者活動后出現右膝關節腫痛不適,膝關節內有異物感,無明顯交鎖癥狀。考慮為“滑膜炎”并多次右膝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治療,關節積液呈淡黃色透明樣,治療效果欠佳。查體:右膝關節腫脹,皮膚顏色及溫度正常,膝關節周圍無明顯壓痛,膝關節活動度5°~110
臨床資料患者,男,48歲,因右髖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20余年。自訴2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髖部疼痛不適,之后反復發作,無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等不適。近日右髖部癥狀加重,患者遂來甘肅省中醫院就診。入院時患者精神可,食納可,右髖部疼痛不適,伴活動受限,夜寐可,二便調。專科檢查:右髖部疼痛伴活動受限,右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