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究建立更精確月球年代標尺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的嫦娥五號任務再出新成果:中國科學家基于嫦娥五號采自月球的樣品,研究建立起新的更精確的月球年代函數模型,將為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更精確的時間標尺。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行星遙感團隊與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等合作,利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同位素年齡和著陸區撞擊坑統計結果,在目前國際常用月球年代函數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更精確的年代函數模型,可用于今后月球地質單元定年,推演火星、水星等行星的新年代函數,提高定年精度。 嫦娥五號樣品年齡為月球年代函數的改進提供一顆珍貴的“金釘子”,也是嫦娥五號樣品對月球科學研究的一個獨特貢獻。這項月球和行星科研重要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5時凌晨獲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雜志(Nature Astronomy)發表,論文審稿人稱這項原創......閱讀全文
我國科學家研究建立更精確月球年代標尺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的嫦娥五號任務再出新成果:中國科學家基于嫦娥五號采自月球的樣品,研究建立起新的更精確的月球年代函數模型,將為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更精確的時間標尺。? ?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行星遙感團隊與中科院地球化學
嫦娥五號再出新成果 建立更精確月球年代標尺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的嫦娥五號任務再出新成果:中國科學家基于嫦娥五號采自月球的樣品,研究建立起新的更精確的月球年代函數模型,將為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更精確的時間標尺。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15日發布消息說,該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行星遙感團隊與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
“土特產”元宵獻禮:建立新的月球年代函數模型
2月15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當天中國科學家利用嫦娥五號帶回來的“土特產”,在《自然—天文學》發布了一項月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他們通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同位素年齡和著陸區撞擊坑統計結果,在目前常用月球年代函數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更精確的年代函數模型,為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更精確的“時間標尺
中國黃土末次間冰期古土壤S1高準確度釋光年代標尺建立
渭南剖面末次間冰期古土壤S1地層劃分與釋光年代標尺的建立 末次間冰期(MIS5)以來中國黃土記錄的氣候和環境變化一直是一個熱點,而建立該時段可靠的實測年代標尺是一項基礎和重要的工作。目前,釋光測年技術已被證實能夠為中國黃土提供可靠的年代標尺。近10年來,已發表大量中國黃土高原末次冰
新方法可更精確測定木制文物年代
據日本媒體近日報道,日本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方法能精確測定遺址或文物所使用木材的年齡。這種方法不分樹種,只需少量木材樣本,就能精確到以年為單位,測定耗時短,成本低廉。 新檢測法利用了木材纖維素中的氧同位素比率受當年降水量影響的現象。自然界的氧有三種穩定的同位素——氧16、氧17和氧18,其中
日本擬在月球建立無人探測基地
日本宇宙開發戰略本部25日舉行會議并提出報告草案,計劃在2020年前投入約2000億日元(1美元約合90日元),用于在月球建立無人探測基地。 該草案提出,日本將先在2015年進行月球表面的短期探測,然后于2020年在月球南極地區設置有太陽能發電和通信等功能的無人基地,
我國科學家精確繪制小鼠全腦“導航地圖”
北京時間3月31日晚,《自然-神經科學》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一項中國科學家關于小鼠大腦高分辨率神經聯接圖譜的研究。這項研究在國際介觀圖譜領域率先重構了小鼠前額葉皮層6357個單神經元全腦投射圖譜,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小鼠單神經元投射圖譜數據庫。 該篇題為《小鼠前額葉單神經元投射圖譜》的
月球帶回的“土特產”,南京大學有了新發現……
嫦娥五號探測器帶回來的“無價之寶”,落戶南京大學的1克月球土壤有了研究新發現! 有望借助月壤生產氧氣和燃料 南京大學鄒志剛院士、姚穎方教授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發現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中,一些成分可作為催化劑,在太陽光作用下,將水和二氧化碳轉
美國為何再次探索月球?NASA今晚發射登月火箭!
NASA登月火箭北京時間8月29日消息,美國東部時間8月29日8:33分(北京時間8月29日晚間20:33分),美國宇航局(NASA)將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試射“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開啟重返月球的第一步。“我們要去”,這是NASA在準備其新登月火箭首飛時使用的標語。這句話被NA
世界首幅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圖發布
?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英文版縮略圖? 山東大學供圖? 10月31日,記者從山東大學獲悉,世界第一幅1:250萬月球全月巖石類型分布圖正式完成,并發表于《科學通報》。該項目由山東大學牽頭,聯合國內眾家單位,開展了歷時十年的研究。 上世紀50-70年代,人類對于月球表面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