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劉某某,男,53歲,患左肺小細胞肺癌局限期,接受“”鉑+依托泊苷“化療和胸部放療。之后不久發現腦內多發轉移,再行腦部放療,腦轉移灶得到控制。下圖為該患者的多發腦轉移灶在放療前、后的 MRI 圖像,放療后(WBRT+SRS)轉移灶基本消失:在腦部放療結束后約8個月,患者自訴骶尾部疼痛、大便困難,曾懷疑是腰骶尾部椎骨轉移,但做PET-CT并未發現異常。隨后做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全脊髓脊膜多發轉移,下圖展示了全脊髓內的多發轉移灶,轉移灶表現為脊髓內的白色小點:我們再把上圖的局部進行放大,以更好顯示轉移灶。頸髓:胸髓:腰髓、骶髓:討論肺癌容易發生腦轉移,特別是小細胞肺癌、伴有EGFR突變或ALK/ROS1融合的NSCLC。小細胞肺癌 2年內腦轉移發生率高達80%,所以會在腫瘤得到化放療控制后常規進行預防性腦照射(PCI)。隨著核磁共振檢查技術的提高,臨床上發現脊髓脊膜轉移的患者也在增多。當出現下肢疼痛、麻木、肌力下降、大小便困難、外陰......閱讀全文
病例劉某某,男,53歲,患左肺小細胞肺癌局限期,接受“”鉑+依托泊苷“化療和胸部放療。之后不久發現腦內多發轉移,再行腦部放療,腦轉移灶得到控制。下圖為該患者的多發腦轉移灶在放療前、后的 MRI 圖像,放療后(WBRT+SRS)轉移灶基本消失:在腦部放療結束后約8個月,患者自訴骶尾部疼痛、大便困難,曾
?1.病例資料?男,43歲,因胸背部持續性刺痛2個月加重10 d,伴雙下肢無力、麻木逐漸加重、大小便功能障礙5 d入院。既往肺結核病史2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入院前10 d當地縣醫院肺部CT檢查示雙肺上葉、右肺下葉陳舊性結核;胸8椎體水平椎管內異常稍高密度影。?入院時體格檢查:第7、8胸椎
硬脊膜動靜脈瘺(spinal?dural?arteriovernous?fistula,SDAVF)是指供應硬脊膜或神經根的動脈與脊髓的引流靜脈在硬脊膜上相互交通,形成瘺口,導致脊髓靜脈壓力增高并充血、水腫甚至壞死,引起感覺、運動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的一種少見疾病。該病發病率低,起病隱匿,易誤診或漏診延
1.病歷摘要?男,64歲;因“頭暈伴四肢無力1個月余”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精神可,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2.5mm,光反應靈敏;面紋對稱,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Ⅴ級-,雙側巴氏征陰性。閉目難立征陰性,輪替試驗及指鼻試驗正常。發病初期頭顱MRI檢查后,曾前往北京及上海多家醫院就診,考慮良性腫瘤可能性大
?1.一般資料?病例,男,66歲,因“發現肺部陰影”于2015-04-30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左上肺葉袖式切除術+淋巴結清掃術+胸膜烙斷術”,術后病理示:①左上肺中央型鱗狀細胞癌II級,腫瘤侵透支氣管達周圍淋巴結及肺組織;“支氣管殘端”部分鱗狀上皮顯示重度不典型增生;②淋巴結見癌轉移(1/32):4
垂體轉移癌發病率低,臨床癥狀與其余鞍區腫瘤相似,進展較快,影像學無特異性,預后較差,極易誤診。本文報道1例垂體轉移癌病人,結合文獻復習,加深對本病的認識,希望為本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4歲,主因左眼視力進行性下降10天至無光感20天收入院。自發病來,無頭痛頭暈,無惡心嘔吐
脊髓硬脊膜動靜脈瘺(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SDAVF)指脊髓硬脊膜的供血動脈在穿過椎間孔時與硬膜下和脊髓表面靜脈形成了直接交通的瘺口,導致脊髓靜脈淤血,逐漸動脈化,阻礙脊髓靜脈回流,壓力增高而引起的脊髓缺血及水腫、變性、壞死。此類病例發病率相對較低,
1.?病例資料?男,因雙下肢麻木1周、癱瘓2 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胸8水平以下感覺消失;左上肢肌力5-級,右上肢肌力5級,右下肢肌力1級,左下肢肌力0級;左上肢腱反射較右上肢減弱,雙下肢腱反射消失,雙側病理征陰性。?MRI示頸5~7椎體周圍異常信號,頸6硬膜外異常信號影,腫瘤病變可能;胸5~7硬
【一般資料】男性,70歲,喪偶,農民,漢族。【主訴】喘憋氣短2月,左肺癌1月余,間斷發熱1周。【現病史】患者緣于2月前出現喘憋氣短,伴有咳嗽咳痰,于當地診所治療(具體藥物不詳)后無好轉,遂就診于當地中醫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占位。轉診于北京某醫院行頸胸腹CT:1.左肺下葉腫物,考慮為惡性,肺癌可能性
術中脊髓血管造影輔助下精準治療脊髓硬脊膜動靜脈瘺病例分析脊髓硬脊膜動靜脈瘺(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介入栓塞治療和顯微手術治療兩種方式,治療的靶點在瘺口的靜脈端。介入栓塞相對顯微手術而言創傷小,但對術者技術及經驗要求高,且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