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53歲。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行走不穩,易向右傾倒,無惡心嘔吐,之后頭暈加重,行走緩慢,步幅蹣跚,偶有右耳耳鳴,來院就診。查體雙側咽反射減退,伸舌向右偏,右側肢體共濟運動不穩準,閉目直立征陽性。 頭顱MRI示:右側小腦半球占位性病變,伴大小不等囊性變,大囊位于腫瘤邊緣,微囊到中囊變位于腫瘤內,周圍無明顯水腫,第四腦室和腦干受壓推移;T1WI示實性部分呈不均勻略低信號,囊性部分呈均勻低信號(圖1a);T2WI示實性部分呈不均勻高信號,囊性部分呈均勻明顯高信號(圖1b);DWI示實性部分呈不均勻略低信號,囊性部分呈均勻低信號(圖1c);FLAIR示實性部分呈不均勻略高信號,囊性部分呈均勻低信號;增強掃描橫斷位示實性部分不均勻明顯強化,囊性部分不強化(圖1d)。診斷結果:右側小腦半球占位性病變,伴大小不等的囊性變。 圖1a橫斷面T1WI示右側小腦半球占位性病變,伴大小不等囊性變,實性部分呈不......閱讀全文
?男,53歲。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行走不穩,易向右傾倒,無惡心嘔吐,之后頭暈加重,行走緩慢,步幅蹣跚,偶有右耳耳鳴,來院就診。查體雙側咽反射減退,伸舌向右偏,右側肢體共濟運動不穩準,閉目直立征陽性。?頭顱MRI示:右側小腦半球占位性病變,伴大小不等囊性變,大囊位于腫瘤邊緣,微囊到中囊變位于
1 病歷摘要患者女,31 歲。因右小腿皮膚色結節 10 年余,于 2016 年 8 月 24 日來我科就診。10 年前患者發現右小 腿伸側出現一約綠豆大膚色丘疹,無明顯癢痛等癥狀, 未予診治。皮損緩慢增大至約花生米大,遂來我科就 診。患者平素體健,否認系統性疾病及家族遺傳性疾病 病史。 體格檢查
患者女,28歲。因“間斷感冒1年,嗅覺下降半年,嗅覺喪失2月”就診。查體神清語利,對答切題,查體配合,嗅覺完全喪失。顱底CT平掃:前顱窩底-右篩竇-右側鼻腔內見顱內外溝通的不規則軟組織密度影,其內密度均勻,平均CT值約24HU,鄰近結構受壓,右眼眶內壁及內直肌移位;前、中顱窩底局部骨質呈壓迫性骨質吸
周圍神經鞘瘤影像報道多是發生于肌間隙內神經血管束走行區病變,骨骼肌內的神經鞘瘤少見。本文報道1例并進行文獻復習,對其影像學表現探討。?男,43歲,自述3月前無意間發現左小腿包塊,因包塊較小,未引起重視,未作治療,約一月前包塊逐漸增大。查體:左小腿后側可觸及大小約2.0 cm×3.0 cm包塊
1.病歷摘要?女,50歲;因“尿便失禁1年,加重伴雙下肢不能行走1個月”于2018年1月入院。查體:臍以下痛溫覺減退,雙下肢肌力I級,肌張力減低,雙膝腱反射減弱,雙側病理征陰性。術前胸段MRI提示:T7~11椎體水平脊髓內異常信號,考慮室管膜瘤可能大。采用后正中入路手術,術中發現腫瘤完全位于髓內,選
患者女性,34歲。因反復頭痛3周、癲發作2次入院。患者3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頭痛部位局限于右側額頂部,無放射性疼痛,無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期間癲發作2次,每次約30s,之后不能回憶癲發作時場景。?CT示右側額葉實性占位性病變,位置表淺,界限清楚(圖1)。MRI示右側額葉類圓形異常信號影,直徑約
1.病例資料?女性,61歲,因發現左側耳后逐漸增大包塊10年入院。10年前,發現左側耳后包塊,約黃豆大小,質地偏硬,無壓痛,可活動,皮膚無紅腫、破潰,無其他不適,未引起重視,未予診治,但包塊進行性增大,至就診時約鴿蛋大小,有壓痛,余無其他不適。既往體健,家族無類似病史。體格檢查:左側耳后見約3.5
神經鞘膜瘤系源于神經鞘的良性腫瘤,臨床較為常見,但肢體局部組織嚴重多發者,則比較少見。局部多發者往往引起嚴重的肢體感覺及活動功能障礙,一旦確診,應盡快手術切除治療。本例患者小腿內腫瘤數量極多,特報道并就最大限度保存和恢復肢體感覺與活動功能展開討論。臨床資料患者,女,52歲,發現右小腿多發腫塊1年。患
1.病歷摘要?1.1臨床資料?男,49歲;因“左耳聽力下降、進行性加重1年,左面部麻木、疼痛伴口角歪斜20余d,左眼視力下降伴眼球凸出、眼瞼閉合不全1周”入院。查體:神志清楚,左面部深、淺感覺均減退;左眼視力0.04,視野全盲,左側角膜反射消失,左眼下瞼外翻,眼瞼閉合不全;示齒口角右偏,伸舌左偏;左
患者男,71歲。因無明顯誘因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1月就診。體檢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上消化道鋇劑雙對比造影顯示食管下段偏心性不規則狹窄,壁僵硬破壞,病變長約9.0cm,其內多發不規則結節狀充盈缺損,黏膜不規則中斷,見多發小毛刺樣腔內龕影,病變累及賁門,賁門處見圓形充盈缺損,余各段食管未見明確異常,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