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8歲,因胸悶、氣短1周余,加重1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年,血壓最高達180/120mmHg,平時服用硝苯地平控制血壓。2006年診斷為冠心病,并行“冠狀動脈搭橋”術,術后規律服用阿司匹林。查體:腹軟,無壓痛、無反跳痛,未觸及異常腫塊。 1)彩超所見:左上腹胰體尾部左上方、胃后方探及一不均質回聲包塊,大小約11.4 cm×4.8 cm,其內可見范圍約5.0 cm×4.5 cm的無回聲區,CDFI:無回聲區內可見紅藍相間的彩色血流信號可取出不規則動脈樣,該包塊與脾動脈關系密切,可見脾動脈近心端內有彩色血流信號與該包塊內部血相通。超聲提示:左上腹包塊(考慮脾動脈假性動脈瘤形成),建議DSA檢查(圖1); 圖1A超聲檢查示不均質回聲包塊與脾動脈關系密切;圖1B示包塊內可取出動脈頻譜 2)CT所見:胰腺體尾區見囊性腫塊影,其內見片狀明顯強化,與脾動脈相連,邊緣見鈣化,胰腺體尾實質未見明......閱讀全文
患者女,68歲,因胸悶、氣短1周余,加重1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0年,血壓最高達180/120mmHg,平時服用硝苯地平控制血壓。2006年診斷為冠心病,并行“冠狀動脈搭橋”術,術后規律服用阿司匹林。查體:腹軟,無壓痛、無反跳痛,未觸及異常腫塊。?1)彩超所見:左上腹胰體尾部左上方、胃后方探及一
病例男,45歲,無明顯誘因出現左上肢腫脹,左側肘窩出現一拇指大小包塊,患者自行用針尖刺破后局部逐漸出現潰爛,左上肢腫脹較前明顯加重,并伴左手指麻木感。查體:左上肢明顯非凹陷性腫脹,皮溫明顯高于右上肢,橈動脈搏動未捫及,左上肢肘窩處見一大小約1.5cm×1.5cm的潰瘍。?超聲檢查:左側肘窩皮下見一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31例病例均為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股動脈假性動脈瘤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54.64±10.57)歲;發生假性動脈瘤的時間為術后1~3 d,平均(1.48±0.75)d。同時選擇以前使用手術治療
脾動脈瘤(splenicarteryaneurysm,SAA)是常見的內臟動脈瘤,其發生率約0.01%~2.00%[1],有研究表明,男∶女的發生率約1∶4[2]。據統計,脾動脈瘤自發性破裂在妊娠晚期明顯增加[3-4],亦有數例報道發生在妊娠早期。其導致孕產婦及新生兒死亡率極高,分別為75%和95%
隨著基層醫院超聲波診斷的普及和彩色多普勒超聲波的應用以及超聲波醫師診斷技術的提高,很多疾病都得到及時診斷,特別是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年輕化、多元化發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注:以下簡稱主動脈夾層)也不例外。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又稱主動脈夾層,是較常見也是最復雜、最危險的心血管疾
1資料與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11年2月我院門診和住院患者中經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首診發現的急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齡38~75歲,平均57.5歲。使用GE-L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8~3.8 mHz,10~12.0 MHz。分別采用經胸、
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近15年來發現的4例脾膿腫的病例,因臨床上缺乏特異性癥狀和體征,彩超聲像圖特征對脾膿腫具有無創檢查診斷之優點,故結合文獻報告分析如下。? ? 資料與方法? 4例脾膿腫患者均為1995年l2月~2010年11月因高熱在我院住院超聲檢查時給予初步診斷后,經手術證實的2
病歷資料? 患者,女,65歲,農民,因發現右頸部包塊1年余來院就診,門診以“右側頸部包塊待查”申請超聲檢查,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考慮為頸動脈體瘤,由我院轉上級醫院經CT、DSA檢查后手術切除,病理確診為頸動脈體瘤。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儀器用國產邁瑞DC-6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用7.5
病歷資料? 患者,女,65歲,農民,因發現右頸部包塊1年余來院就診,門診以“右側頸部包塊待查”申請超聲檢查,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考慮為頸動脈體瘤,由我院轉上級醫院經CT、DSA檢查后手術切除,病理確診為頸動脈體瘤。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儀器用國產邁瑞DC-6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用7.5
患者男,77歲,于2017年9月4日行走時遭電動自行車撞倒,具體過程不祥。患者剛受傷時,可見頭部左側頂部頭皮血腫及頭皮擦傷,意識清楚,無惡心、嘔吐,四肢活動自如,隨后出現意識障礙,20min內進展至呼之不應。約傷后1h就診于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急診體格檢查: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