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感染引起的布魯氏菌病為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人畜共患疾病。該病臨床表現變化多端,細菌培養時間長、檢出率低,給該疾病的診療帶來一定困難,極易延誤診療。本院收治不明原因發熱患者1名,分別經血液、骨髓培養分離出馬爾他布魯氏菌,確診為布魯氏菌病,本文對此病例進行總結分析。病歷資料 患者女性,37歲,無明顯誘因出現畏寒、發熱,體溫最高38.8℃,同時伴有頭痛、頭暈,鎮衛生院以“感冒”治療兩周無效,體溫控制不理想,仍有間斷性下午畏寒、發熱,體溫最高39.3℃ ,持續3~4 h左右,至次日晨起恢復正常。隨后至縣中醫院門診給予5劑中藥湯劑治療,體溫仍控制不理想,遂以“不明原因發熱”來本院就診治療。否認既往草原居住史,但有牛、羊接觸史。結果實驗室檢查:血細胞計數無明顯異常,ESR:90 mm/h,ALT:82 U/L,AST:87 U/L,GGT: 114 U/L,ALP:162U/L,ADA:40 U/......閱讀全文
布魯氏菌感染引起的布魯氏菌病為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人畜共患疾病。該病臨床表現變化多端,細菌培養時間長、檢出率低,給該疾病的診療帶來一定困難,極易延誤診療。本院收治不明原因發熱患者1名,分別經血液、骨髓培養分離出馬爾他布魯氏菌,確診為布魯氏菌病,本文對此病例進行總結分析。病歷資料? ?患者女性,37歲
感染癥狀出現2~3周后,血中相應抗體滴度明顯升高時,有重要意義,培養結果應視為陽性。 血培養檢出病原菌,臨床上有菌血癥的表現,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療有效。
這篇集中解答關于布魯的十萬個為什么。一 ?什么是布魯氏病?布魯氏桿菌感染引起的布魯氏病(brucellosis),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簡稱“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張熱、馬耳他熱、波浪熱等稱謂。1886年,蘇格蘭病理學家和微生物學家David Bruce,在地中海島國馬耳他擔任軍醫時,從
一、布魯氏菌與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Brucella)是人獸共患的布魯氏菌病病原體,牛、羊、豬等動物最易感染。我國流行的主要是羊、牛(馬耳他)、豬三種布魯氏菌,其中以羊布魯氏菌病最為多見。 該主要感染懷孕動物,侵入生殖器官和網狀內皮系統,并感染胚胎和胎兒,多導致胎兒死亡并流產;公畜主要表現為
血液及骨髓細菌培養介紹: 當人體局部感染向全身播散和出現全身感染時,血液和骨髓中可出現細菌,即菌血癥、毒血癥或敗血癥。臨床上患者有發熱、感染血象和癥狀時,可以進行血液及骨髓細菌培養。血液及骨髓細菌培養用于檢測菌血癥、真菌血癥患者血液中微生物、大多數菌血癥是間歇性的,需要多次培養證實。 血液及骨髓
血液及骨髓細菌培養介紹: 當人體局部感染向全身播散和出現全身感染時,血液和骨髓中可出現細菌,即菌血癥、毒血癥或敗血癥。臨床上患者有發熱、感染血象和癥狀時,可以進行血液及骨髓細菌培養。血液及骨髓細菌培養用于檢測菌血癥、真菌血癥患者血液中微生物、大多數菌血癥是間歇性的,需要多次培養證實。 血液及骨髓
1.血液中可能感染的細菌血液及骨髓應是無細菌的,一旦檢出細菌應視為菌血癥,并應進行藥敏試驗。血液及骨髓中常見細菌主要有以下各類。 (1)革蘭氏陽性球菌葡萄球菌,近年來尤以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如MRSA)多見,其次為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亞急性心內膜炎常可檢出α-溶血性鏈球菌(如草綠
布魯菌(Brucella)由美國David Bruce分離而得名,為人獸共患性疾病的病原菌。人類感染布魯菌主要由感染布魯菌的羊、牛、豬等傳染而來。最主要的菌種有羊布魯菌(B.melitensis,又稱馬耳他布魯菌)和牛布魯菌(B.abortus,又稱流產布魯菌),可引起布氏菌病,本文主要回顧本實
布魯氏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類通過與動物密切接觸后被感染。人感染布魯氏菌后癥狀表現為發熱和一個或多個系統受累。單個關節感染占人感染布魯氏菌總數的19%~69%,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感染率約為30%。筆者于2019-05-15診治羊布魯氏菌致肩關節感染1例,報道如下。?病例報道?患者,女,54歲,因右肩
布魯氏菌病是因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所造成的疾病,脊柱是最常見的感染部位。腰椎術后相鄰椎間隙布魯氏菌病在脊柱感染中甚為罕見。本院2019年4月收治1例腰椎術后相鄰椎間隙布魯氏菌病患者,總結報告如下:病例介紹患者,女,69歲,首次因“腰痛伴雙下肢麻痛8年,加重3d”入院。患者8年前開始腰痛,伴雙下肢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