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忒彌斯1號不載人任務將開展太空輻射研究
NASA日前公布阿爾忒彌斯1號不載人任務將開展太空輻射研究,幫助月球、火星探索。NASA計劃通過阿爾忒彌斯任務將首位女性和首位有色人種送上月球表面,為長期駐留月球、通往火星鋪路。其中阿爾忒彌斯1號為無人任務,太空發射系統火箭(SLS)和獵戶座飛船上的儀器和實驗將研究深空輻射環境,幫助開發有效保護措施。同時在繞月旅行中研究深空輻射對種子營養價值、藻類基因表達等的影響。獵戶座飛船將在發射的頭幾個小時內經歷兩個強輻射周期,在返回地球時再次經歷。獵戶座飛船將穿過范艾倫輻射帶(Van Allen Belts),其中包含被地球磁層困住的空間輻射。當獵戶座飛行超出地球磁場的保護,就會暴露在嚴酷輻射環境中。在范艾倫輻射帶外,深空輻射環境包括太陽耀斑期間產生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來自星系外的宇宙射線粒子。飛船上的輻射傳感器技術包括6個火柴盒大小的輻射面積監測器(RAM),將記錄任務期間的總輻射劑量。飛船還配備了一個混合電子輻射評估器(HERA),將......閱讀全文
在月球和火星上分解水以獲取氧,為未來太空定居做準備
歐洲空間研究與技術中心(ESA)的Beth Lomax、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Mark Symes和合作者研究發現,用電分解水,在月球和火星上獲得的氧相較于地球更少。相關研究2月9日發表于《《自然—通訊》。這些發現或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使用有限資源實現外層空間定居。 在其他星球上實現人類生存需要燃
火星多孔地殼密度與月球相當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日前發現,火星地殼的密度并不如此前想的那樣大,這一點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和演化歷程。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訊》雜志上。 較低的密度可能意味著至少部分火星地殼是相對多孔的。因此,研究團隊不排除存在更薄外殼的可能性。 論
月球輻射計的概述
月球輻射計是用于測量月球表面溫度變化,從而為未來月球表面操作和勘測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月球表面和地下的溫度是未來人類和機器人探測的至關重要的環境參數。 據悉,之前“阿波羅號”宇宙飛船都是著陸在月球赤道附近,目前美國宇航局月球軌道器將波及探索更廣泛的緯度范圍,宇航員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間至少超過兩個星
阿爾忒彌斯1號不載人任務將開展太空輻射研究
NASA日前公布阿爾忒彌斯1號不載人任務將開展太空輻射研究,幫助月球、火星探索。NASA計劃通過阿爾忒彌斯任務將首位女性和首位有色人種送上月球表面,為長期駐留月球、通往火星鋪路。其中阿爾忒彌斯1號為無人任務,太空發射系統火箭(SLS)和獵戶座飛船上的儀器和實驗將研究深空輻射環境,幫助開發有效保護措施
中美將加強月球、火星探測交流合作
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中美兩國30日在京召開政府間民用航天對話第三次會議,雙方認為空間探索領域可作為中美民用航天優先合作方向,在國際深空探測協調組等多邊論壇框架下,進一步加強空間探測計劃、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會上雙方一致認為,強化兩國在民用航天規劃與空間政策方面的
一周精彩太空照 南極炮銅色冰川每天移動2米
6.引力波 引力波(圖片來源:MODIS/NASA) 如果認為照片呈現的是新西蘭南島沿岸海域,那就大錯特錯了,照片中看似沖向陸地的“波浪”并非出現在海洋,而是太空,也就是所謂的大氣引力波現象。照片由美國宇航局的地球觀測衛星于12月21日拍攝。 這種引力波在浮力推動空氣
海洋光學30年 | 上天入海
每前進一小步,就是夢想的一大步。正如毛主席詞里寫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當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太空出艙“暴露”在外太空,他們面對的是極端惡劣的環境——200攝氏度左右的溫差變化,空間輻射、真空環境等。而艙外航天服重達上百公斤,要在這個“人形飛行器”中控制好
俄羅斯科學院制訂太陽系探索十年計劃
俄羅斯科學院的航天專家4月9日公布了一份俄未來10年太陽系探索計劃,將月球和火星列為首要考察目標,構建月球基地是選項之一。此外,俄太空探索腳步將逐漸邁向木星、金星和水星等太陽系行星。 今年3月,俄羅斯航天署公布了《2030年前航天活動發展戰略》草案,其中涉及登月、建立火星研究站等一系
NASA發布“月球軌道平臺合作與發展”備忘錄
圖片來自:NASA官網?? 月球軌道平臺“深空之門”(上)與獵戶座(中)、太空發射系統(下)一起,構成人類空間探索的核心網絡,為未來人類繞月、登月行動和火星任務做好準備。 北京時間5月3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表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深空之門”備忘錄——關于月球軌
經濟而非政治將成為空間探索動力 私人企業將躍進太空
美國企業家認為,未來50年,經濟而非政治將成為空間探索的動力 私人企業躍進太空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開啟人類探索太空的大門;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此舉“邁出人類的一大步”。今天,無人駕駛飛船正飛往太陽系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