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春伊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迎來里程碑事件:第二次修訂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以下簡稱科技進步法)1月1日正式施行。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此次修法備受關注、滿載期待。 新版科技進步法不僅為實現步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了法律基礎和保障,還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為制度主線。 “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將國家創新體系作為總則第4條進行專門表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國家創新體系的認識更加深化,對其功能更加關注。”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說,當前,國家創新體系能力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全球科技發展環境變化對國家創新能力的要求,不再只是搶占點上的優勢,而是贏得系統性、全面性、結構性的領先。 不僅如此,國家創新體系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打贏抗疫攻堅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都需要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體系整體效能,通過科技提供有力支撐。”賀德方說道......閱讀全文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從
2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我國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如何提高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從科技創新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中國科學
一個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強調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
19日,記者從科技部獲悉,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定于5月19日至26日舉辦,將圍繞“科技創新?強國富民”這一主題展開。據了解,今年科技活動周在活動內容安排上,突出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富民這條主線,統籌設計各項活動,充分展示軍民科技融合、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針對公
■吳岳良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科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具有認識功能和思想解放功能。科學技術發展更是不斷促使世界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蒸汽、電氣時代到現如今的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直接帶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化文明程度也會隨之大幅度提升。可以說科技進
從1901年到2007年的107年間,全世界共有51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目前我國本土還沒有出過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35%,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達到了75%…… 人才!人才!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當國人為“錢學森之問”而陷入深思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何進一步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供給,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6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作報告。她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任務,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難得機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科學技術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福祉。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習近平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