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61歲,因右側頜面外傷后出現局部腫脹,疼痛1周,門診以右側頜面感染入院。查體:神志清,問話能正確回答,查體合作。查右側頜面部腫脹,皮膚張力增高,腫脹區中央有波動感,沿波動感周圍有1個4 cm×3 cm黑色壞死區,皮膚有糜爛,表面有明顯滲出物,惡臭,張口活動明顯受限。血細胞分析:白細胞計數12.1×109個/L,中性94%。 CT掃描及B超提示,右側頜面部軟組織含氣性感染,壞疽,考慮為厭氧菌感染。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局麻下行膿腫切開引流術,于右側頜面部做1個4 cm切口,可見局部皮膚壞死,皮下組織及肌肉呈褐色無結構液化狀,上頜骨部分骨質有破壞,給予徹底清創,將病變組織送病理檢查,報告顯示右頜面部氣性壞疽。標本直接涂片鏡檢,發現存在厭氧菌(圖1)。經過3 d治療,患者堅決要求自動出院,出院后1周死亡。 圖1 頜面部氣性壞疽組織病理學檢查結......閱讀全文
?1.臨床資料?患者男性,61歲,因右側頜面外傷后出現局部腫脹,疼痛1周,門診以右側頜面感染入院。查體:神志清,問話能正確回答,查體合作。查右側頜面部腫脹,皮膚張力增高,腫脹區中央有波動感,沿波動感周圍有1個4 cm×3 cm黑色壞死區,皮膚有糜爛,表面有明顯滲出物,惡臭,張口活動明顯受限。血細胞分
患者男,26歲。4年前無意中發現左側耳后腫物,約“花生米”大小,2個月后右耳后局部隆起,無不適,未予以治療。近4年期間,雙耳后腫物進行性增大,無不適,查體示腫塊表面呈暗紫色,無波動感,活動度差。?實驗室檢查結果為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比28.01%(參考范圍:0.5%~8%),嗜酸性粒細胞1.87×10
軟組織缺損的修復重建是口腔頜面部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游離皮瓣的應用既要有助于關閉創面缺損,又要盡可能地恢復功能,而皮瓣的選擇需充分考慮到供區和受區的因素。前臂皮瓣曾是口腔頜面部軟組織缺損修復重建最常用的皮瓣,因其組織量有限、對供區損傷較大,正逐漸被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取代。但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在制備過
3.討論?3.1病因?1969年Rosai和Dorfman首先報道了“竇性組織細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細胞病”,1972年正式命名為“Rosai-Dorfman病”。1990年,Goodnight等收集了423例RDD患者的數據:患者平均年齡20.6歲,58%為男性,黑人和白人的比例相同(各為43.6%)
?靜脈畸形是一種血管結構異常的先天性疾病,其發病緩慢,若位于面深部,則不易被發現;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或合并感染時可出現局部腫大、疼痛等癥狀。靜脈石是由于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液在血管內形成血栓,血栓進一步鈣化而形成的。唾液腺結石病是唾液腺好發疾病之一,常表現為局部腫脹,進食后尤為明顯,其主要發生部位為下頜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disease,RDD),又稱竇組織細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結病(sinus?histiocyt-osis?with?massive?lymphadenopathy,SHML),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病因不明的組織增生性疾病。通常表現為淋巴結竇被組織
面部創傷較為常見但很少危及生命。面部創傷的初始處理和評估的關鍵在于保護氣道及控制出血。死亡病例中大多數可能由于嚴重的顱腦損傷引起,因為它們大多數伴發顱腦損傷。面部損傷可能由于閉合性創傷的直接打擊造成,例如斗毆或墜落傷。其中面部骨折和軟組織損傷占大多數。Lefort骨折為面部骨創傷的一種特殊類
患者,男,59歲,170 cm,72kg,BMI24.9kg/m2,ASAⅡ級。以“左小腿上段腫痛畸形,活動受限2h”入院。平素體健,查體:HR98次/分,BP134/89mmHg,RR20次/分,體溫36.5℃,左小腿上段畸形,重度腫脹,可見小腿上段橫行創口約8 cm×5 cm大小,皮
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s),曾稱蔓狀血管瘤,是由于胚胎時期脈管系統發育異常,導致動、靜脈直接吻合形成的血管團塊,內含不成熟的動脈和靜脈,缺乏毛細血管。動靜脈畸形相對少見,在脈管性疾病中僅占1.5%左右。口腔頜面部是好發的部位,占所有動靜脈畸形的50
顱面部骨骼是由原始胚胎的支持性結締組織通過膜內成骨和軟骨內成骨發育而來,遺傳因素、全身系統性疾病、激素水平、咀嚼肌的發育及口腔不良習慣等均可影響其生長發育。激素是由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質,在體內作為信使傳遞信息,對機體生理過程起調節作用。影響顱面部生長發育的激素主要包括性激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