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資料患者男,64歲,因“間斷嘔血、黑便10d”于2015年1月1日收入我院。患者入院前10d無明顯誘因出現嘔血,共1次,呈淡紅色,量約300mL;伴解黑便,1 次/d。既往有40余年大量飲酒史,折合乙醇量約128 g/d。入院體檢未見明顯陽性體征。胸腹部CT示:食管上段管壁異常改變,肝硬化,脾大,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血常規示:白細胞2.07×109/L,血紅蛋白82 g/L,血小板83×109/L。肝功能示:氨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32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53 U/L,白蛋白32.4 g/L,總膽紅素19.7 μmol/L。2015年1月4日行胃鏡檢查示:① 食管距門齒18~23 cm環腔3/4周見不規則淺糜爛,覆污穢苔,質地脆,易出血;放大內鏡聯合窄帶成像技術觀察可見界限清晰的茶褐色區域,上皮乳頭內毛細血管袢(IPCL)呈B1~B2型,可見無血管區域(AVA)<0.5 mm;予1.2%盧......閱讀全文
病例資料患者男,64歲,因“間斷嘔血、黑便10d”于2015年1月1日收入我院。患者入院前10d無明顯誘因出現嘔血,共1次,呈淡紅色,量約300mL;伴解黑便,1 次/d。既往有40余年大量飲酒史,折合乙醇量約128 g/d。入院體檢未見明顯陽性體征。胸腹部CT示:食管上段管壁異常改變,肝硬化,脾大
? 嘔血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肝、膽、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經口腔嘔出。主要病因有以下幾種: ??? 1.食管疾病:如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食管癌、食管賁門粘膜撕裂等。大量嘔血常由門脈高壓所致的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所致,食管異物戳穿主
患者 女,41歲。上腹疼痛不適,以劍突下明顯。既往反復上腹部疼痛6年,空腹時加重,進餐后緩解。查體:劍突下深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胃鏡檢查提示:胃底間質瘤。CT平掃胃底見結節狀腫塊,CT值約46HU,增強掃描動脈期CT值88HU,靜脈期CT值68HU,病變邊緣光滑,與胃壁呈廣基底相連,突入胃腔(圖
??? 隨著內鏡器械的不斷發展,ESD已成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2006年,我國開始臨床應用ESD,目前已逐漸普及。由于ESD技術難度較大,各地開展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遵照循證醫學原則,參考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及專家經驗,由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牽頭起草了我國消化道黏膜病變
(1)癌細胞數量少,多為單個散在。 (2)涂片中可見重度核異質細胞,背景的炎癥細胞少,紅細胞罕見。 (3)癌細胞形態根據其分化程度,可為高分化型、低分化型或未分化型。
病例資料患者男,35歲,因便血1d于2015年11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d無明顯誘因出現黑便,有黑色血凝塊和鮮血,共20余次,總量約2500mL,伴心慌、乏力,伴上腹部疼痛,無四肢濕冷,無意識障礙。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10年,未行抗病毒治療;肝硬化病史2年,飲酒史10余年,150g/d。體格檢
研究背景 食管胃交界區域功能的恢復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效治療的關鍵。當前,GERD患者通常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s)控制癥狀,防止食管粘膜因反流引起損傷。作為替代療法,現已存在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案,即腹腔鏡抗反流手術。據報道,腹腔鏡抗反流手術在主客觀上療效均優于PPIs。相比PPI治療
【一般資料】患者,男,37歲,農民【主訴】主因間斷肝區不適18年、腹脹3天入院。【現病史】患者緣于入院前18年開始無明顯誘因出現肝區不適,就診于石家莊市第五醫院,診斷為:乙型肝炎”,給予保肝治療(具體用藥不詳)后病情平穩,未行復查及治療:12年前因嘔血曾就診于該醫院,診斷為“肝炎肝硬化失代償并上消化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指利用各種電刀對>2 ? cm病變進行黏膜下剝離的內鏡微創技術。該技術可實現較大病變的整塊切除,并提供準確的病理診斷分期。隨著內鏡器械的不斷發展,ESD已成為消化道早癌及 癌前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2006年,我國開始臨床應用ESD,目前已逐漸普及。由于ESD技術
門靜脈高壓是肝功能不全失代償期的一個臨床綜合癥。門靜脈高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的急危重癥,是引起門靜脈高壓癥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臨床研究發現,大多數門脈高壓癥患者由肝硬化引起,少數繼發于門靜脈主干或肝靜脈梗阻以及原因不明的其他因素。下面結合一例臨床遇到的病例作一淺析: 一、老年男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