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目標間相互作用隨發展進程動態變化
為了應對人類面臨的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等全球挑戰,聯合國于2015年通過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經濟、社會、環境3個維度,是實現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續未來的藍圖。這些目標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一項目標的實現可能對其他目標產生正面促進或負面影響。近日,北京師范大學、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香港大學及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在《自然-可持續發展》發表題為“可持續發展目標隨可持續發展進程先解耦又重新耦合”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間相互作用隨可持續發展進程的非線性動態變化。該研究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告訴《中國科學報》,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間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是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但關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特別是其如何隨可持續發展進程變化的研究仍非常有限。研究人員應用網絡分析方法,基于《可持續發展報告2020》發布的166個國家的SDGs數據,沿SDG指數梯度建......閱讀全文
可持續發展目標間相互作用隨發展進程動態變化
為了應對人類面臨的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等全球挑戰,聯合國于2015年通過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經濟、社會、環境3個維度,是實現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續未來的藍圖。這些目標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一項目標的實現可能對其他目標產生正面促進或負面影響。近日,北京師范大學、美國密歇根州
HBsAg動態變化與慢性乙型肝炎進程的關系
作者 ?王 慰,戎 軍,李立華,牛宏垚,鄭歡偉 ,高恒波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五醫院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自然病程通常分為4個階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復制期和HBeAg 陰性肝炎期,但不是每個患者都會經歷這4個階段,這4個階段也并非總是依次出現。在HBV 感染的不同階段
分類框架有助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如何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近日,我國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傅伯杰、李靜海、侯增謙等從系統角度出發,解析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復雜關系,將可持續發展視為社會多部門共同合作的結果,通過協調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關系加以實現。其將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分為基本要素、目標和治理三類。相關論文近期在線發表
里約+20峰會兩陣營可持續發展目標分歧巨大
核心提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召開前的最后一次籌備會議(6月12-15日)已于巴西當地時間15日晚上結束,談判結果非常不理想。 相比20年前碩果累累的里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為下個20年鋪路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簡稱“里約+20”峰會)會否開倒車? 這是一個疑問
氣候變化是可持續發展最大的威脅
無論是“APEC藍”的火速躥紅,還是G20峰會對氣候議題的再次聚焦,氣候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牽動著國際社會的神經。事實上,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氣候變化已不僅僅是科學層面的議題,它已真真切切地關乎到人類當下以及未來的生存狀態。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
龔克:工程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在第23屆科博會召開期間,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近日舉辦了“可持續的未來:青年工程師與第四次工業革命”國際論壇。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在論壇上指出,工程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龔克在發言中還強調了數據、人工智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龔克說:“
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未來發展議程
當地時間23日上午,第一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將在位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開幕,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1200多名代表將參加本屆會議。 聯合國環境大會是對2012年6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也就是“里約+20峰會”上,世界領袖呼吁加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為全球環境
生態中心等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5項優先工作
聯合國紐約總部4月20至24日正在商討如何實施即將在9月份正式發布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科學應成為這項計劃的核心內容。聯合國曾委托國際科聯(ICSU)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進行了科學評估。2015年1月,國際科聯科學計劃與評估委員會(IC
植物生殖與生長間的權衡策略會隨演替進行逐漸發生變化
植物生殖策略(如種子性狀、生殖物候等)可以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特征,是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植物和植被影響的重要指標。然而,由于不同物種間生殖策略的巨大差異,相關預測模型的建立目前仍面臨一些問題。植物生殖策略與資源利用類型存在怎樣的關聯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
PNAS重要成果:癌癥隨溫度變化
美國國家科學院建議實驗室小鼠應置于一個恒定溫度(20°C-26°C)內,這樣能保持小鼠生活環境的清潔度,并讓其能舒適的生活。但是盡管小鼠的體溫并沒有改變,然而無需消耗能量對抗寒冷應激,維持小鼠動態平衡的溫度大約為30°C或31°C。大多數小鼠能處理輕度寒冷應激,不過迄今為止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寒冷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