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龍在水下捕獵一只大型的帆鋸鰩。此圖代表了保存在摩洛哥卡姆卡姆群中的北非生態系統。 圖片來自:Davide Bonadonna 棘龍或能適應水生生活方式。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挑戰了原先認為大多數非鳥恐龍都限于陸地環境的假設。相關研究3月24日發表于《自然》。 盡管難以推斷滅絕物種的解剖學適應特征,人們認為僅有少數非鳥恐龍物種部分或主要在水中生活。過去十年間發現了具槳狀足和鰭狀尾的棘龍類化石,但還不清楚這些恐龍主要生活在陸地還是水中。 適應水生的一個指標為骨密度,即使是形態上無法清晰看出水生生活方式的動物,如河馬,也有高密度骨骼。就水中生命而言,骨骼緊密的特征經常先于更明顯的軀體適應,如鰭或蹼。 為調查恐龍的水生適應特征,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Ma......閱讀全文
?棘龍在水下捕獵一只大型的帆鋸鰩。此圖代表了保存在摩洛哥卡姆卡姆群中的北非生態系統。 圖片來自:Davide Bonadonna 棘龍或能適應水生生活方式。科學家的最新發現挑戰了原先認為大多數非鳥恐龍都限于陸地環境
9月12日《科學》雜志精選 新化石揭示恐龍水中適應性變化 事實證明,埃及棘龍(它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且比霸王龍還大)是一種游泳能力極好的動物。打從埃及棘龍的第一批化石受到檢查以來,該種恐龍一直被視作是一種異類。不幸的是,我們對其的形態與生態方面的了解在半個世紀中一直處于猜測之
新化石揭示恐龍水中適應性變化 事實證明,埃及棘龍(它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且比霸王龍還大)是一種游泳能力極好的動物。打從埃及棘龍的第一批化石受到檢查以來,該種恐龍一直被視作是一種異類。不幸的是,我們對其的形態與生態方面的了解在半個世紀中一直處于猜測之中,因為其第一批的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
工作人員對恐龍化石進行修復。(資料圖) 李夢攝 “目前發現2號遺址的第二至第四化石層的恐龍化石極為富集,以鴨嘴龍化石為主,同時還發現了食肉恐龍等多種恐龍類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22日對記者稱。 由汪筱林帶領的中科院萊陽聯合科考隊近日對山東萊陽白堊紀
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和英國研究人員近日宣稱,1.9億年前一顆幼體恐龍的頭骨化石有助于解釋什么時期食草類恐龍從食肉恐龍中進化過渡。 科學家發現異齒龍見證了食肉性恐龍向食草性的進化過渡 這顆微型恐龍骨骼屬于1.9億年前一個年幼的異齒龍,它的牙齒結構十分特殊
覆盾甲龍類與獸腳類恐龍復原圖 北京延慶縣日前公布發現大量恐龍足跡化石之后,相關人士紛紛將目光投向此處。 “這次發現的恐龍足跡所代表的恐龍類型具有多樣性,這也使延慶成為我國侏羅紀晚期恐龍足跡種類最豐富的地方。”此次恐龍足跡的發現者和主要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對《中國科
細顎龍超過鴕鳥成為兩腿動物“跑步冠軍” 在電影《侏羅紀公園》里,笨重龐大的霸王龍氣喘吁吁地追趕著加速奔馳的吉普車,顯得非常吃力。但是最近英國科學家發現,這種最兇猛強大的兩腿食肉恐龍的奔跑速度其實超過大多數人類,要趕上英國足球運動員貝克漢姆也不是難事。研究還發現,另一種兩腿食肉恐龍細顎龍超過鴕鳥,
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華麗羽王龍標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因此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獲得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3月19日在線發表于《歷史生物學》。 自棘鼻青島龍被研究以來就受到廣泛關注,其頭飾的有無、形態特征、是否中空及其屬種的有效性
3月19日,Historical Biology(《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棘鼻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 棘鼻青島龍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發現的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