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對治療性手術切除的病變及相關的組織、器官進行較全面的病理學檢查。與術前活檢不同的是切除送檢的常是全部病變并可伴有受累的或需擴大切除的組織器官,以及所屬的淋巴結等(如對惡性腫瘤的根治性手術)。故各病變及送檢標本均需按規范多處取材,常規甲醛固定,石蠟包埋,HE染色,在做病理診斷時,不單確定病名、疾病性質,還要盡量給予分類、指出侵犯程度、有無播散、手術切緣有無病變等,需3~7天才能發出診斷報告。由于這種檢查多為在病房住院進行擇期手術的患者,故也常稱“大活檢”或“病房大材”。 術后活檢的目的,是確定疾病的性質、類型、嚴重程度、切除是否徹底、有無播散,以判定術前或術中診斷是否正確、手術治療是否徹底、是否需要進一步輔助治療以及預后取向等。 術后活檢的優點是檢查全面細致,診斷更可靠,可進一步對疾病的治療及預后判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據。其局限性是對于不適于手術治療的或手術中發現已不能切除的疾病不能進行全面診斷。盡管有相關規范,全面檢......閱讀全文
是指對治療性手術切除的病變及相關的組織、器官進行較全面的病理學檢查。與術前活檢不同的是切除送檢的常是全部病變并可伴有受累的或需擴大切除的組織器官,以及所屬的淋巴結等(如對惡性腫瘤的根治性手術)。故各病變及送檢標本均需按規范多處取材,常規甲醛固定,石蠟包埋,HE染色,在做病理診斷時,不單確定病名、
是指在治療性手術前或在其它治療(如放療、化療)前所做的活檢。一般是取一小部分病變組織(如病變小又位于體表者常常全取病變)送病理活檢,經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需3~7天才能發診斷報告。其目的是明確診斷,以便臨床擇期采取相應的手術或其它治療措施。這樣的活檢多在門診進行,而且只取小塊組織
是指在治療性手術或探查性手術進行當中所做的活檢,一般在20~30分鐘內完成定性診斷,以便指導手術如何進行。應用最多的是快速冷凍制片技術,用不經固定的新鮮標本,快速冷凍至零下18℃以下,進行切片、HE染色進行觀察診斷。所以也稱“術中冷凍”、“快速冷凍”或“冰凍切片”,有時也可使用快速石蠟切片技術或
活檢是“活體組織檢查”簡稱,亦稱外科病理學檢查,是指應診斷、治療的需要,從患者體內切取、鉗取或穿刺等取出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的技術。 它是診斷病理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對絕大多數送檢病例都能做出明確的組織病理學診斷,被作為臨床的最后診斷。 活檢目的 (1)協助臨床對病變作出診斷或為疾病診斷
注意事項 (1)取材部位要準確,要避開壞死組織或明顯繼發感染區,在病變與正常組織的交界處取材,要求取到病變組織及周圍少許正常組織,其大小一般以1.5cm×1.5cm×0.2cm為宜。 (2)取材應有一定的深度,要求與病灶深度平行的垂直切取,胃黏膜活檢應包括黏膜肌層。 (3)有腔標本應取管壁的
送檢 (1)為了防止組織發生自溶與腐敗,標本取材后應及時固定。標本固定最好用10%的甲醛(福爾馬林),固定液的量應為送檢標本體積的5倍以上。 (2)盛裝標本的容器應足夠大,宜于保持標本原形,口宜大,利于標本裝入和取出。容器外應貼標簽注明:患者姓名、性別、標本名稱、住院號、病床號等項。送檢標本
應用范圍 (1)手術摘除的器官、組織,如闌尾、甲狀腺、膽囊、淋巴結等。 (2)穿刺抽取組織,如肝、腎、淋巴結的穿刺組織。 (3)自病變部位切取的小塊組織,包括用纖維胃鏡、纖維支氣管鏡等內鏡鉗取的病變組織。 取材 (1)標本的解剖部位、顏色、體積、質地,有無腫塊,即腫塊是否有包膜;包膜是
組織檢查有多種方法: 1.體表淺層活組織檢查 小手術切取體表淺層的腫塊或病變組織標本,如皮膚、淺表淋巴結、外露的腫瘤等。 2.內窺鏡活組織檢查 在內窺鏡內用活組織鉗咬取標本,如用 胃鏡、乙狀結腸鏡、腹腔鏡、支氣管鏡和 膀胱鏡等。 3.穿刺或抽吸活組織檢查 淋巴結、骨髓、肝臟、脾臟、腎臟等可
當機體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酸代謝不完全,可導致大量酮體產生,此時尿液就會出現酮體。除了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外,酮尿也可見于長期饑餓、急性發熱、低糖類飲食、中毒引起的嘔吐、腹瀉等情況。降壓藥物甲基多巴、卡托普利以及一些雙胍類降糖藥(如苯乙雙胍,商品名降糖靈),可使尿酮體檢測呈陽性。苯丙酮尿癥、尿液
1.外陰部贅生物或潰瘍需明確病變性質; 2.外陰色素減退性疾病需明確其類型或排除惡變; 3.疑為外陰結核、外陰尖銳濕疣及外陰阿米巴病等外陰特異性感染需明確診斷; 4.外陰淋巴結腫大原因不明。 1.外陰急性炎癥; 2.疑為惡性黑色素瘤; 3.疑為惡性滋養細胞疾病外陰轉移; 4.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