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嗜堿性外文名basophilia定 義嗜堿性是指組織和細胞內酸性物質成分對堿性染料(含有陽離子著色基團的染料,如蘇木精、結晶紫、美藍等)具有親和性。組織和細胞內酸性物質成分對堿性染料具有的親和性。......閱讀全文
中文名嗜堿性外文名basophilia定????義嗜堿性是指組織和細胞內酸性物質成分對堿性染料(含有陽離子著色基團的染料,如蘇木精、結晶紫、美藍等)具有親和性。組織和細胞內酸性物質成分對堿性染料具有的親和性。
中文名嗜酸性外文名acidophilia嗜酸性生物化學中的一種界定主????要針對細胞染色而言的定義:組織細胞內堿性物質與酸性染料有親和力 染色結果為紅色。嗜酸性是生物化學中的一種界定,主要是針對細胞染色而言的,嗜酸性細胞多為紫紅色。嗜酸性細胞多為紫紅色。嗜酸性細胞多為紫紅色,而嗜堿性細胞則被染成藍
嗜堿性粒細胞在外周血中含量較少。(1)增多:外周血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超過參考上限(>0.05×10?9/L)。1)過敏性或炎癥性疾病:如蕁麻疹、潰瘍性結腸炎。蕁麻疹因過敏體質對特異抗原過敏或物理因素(寒冷等)引發,血清IgE增高,寒冷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還可出現冷球蛋白或冷纖維蛋白原等。潰瘍性結腸炎可
簡介:最少見的粒細胞,約占循環系統中白細胞的0.01%至0.3%,胞質內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的嗜堿性顆粒。嗜堿性粒細胞顆粒內含有組織胺、肝素和過敏性慢反應物質等,為其發揮生物學功能提供了物質基礎。來源于骨髓中前體細胞,發育成熟后進入外周循環。IL-3 在嗜堿性粒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中發
本菌呈桿狀,菌端鈍圓,革蘭氏染色陽性,老齡培養物的菌體著色不勻,呈兩極著色。菌體大小約為0.6-0.9X1.5-6.0μm,單在,成雙或呈短鏈排列,無運動性,不產生芽胞。 本菌為微需氧菌,在一般情況下可以生長。最適宜培養溫度為35-38℃,15-22℃不能生長或生長極弱,48-55℃可能生長或
土壤酸堿性是指土壤中存在著各種化學和生物化學反應,表現出不同的酸性或堿性。土壤酸堿性的強弱,常以酸堿度來衡量。土壤之所以有酸堿性,是因為在土壤中存在少量的氫離子和氫氧離子。當氫離子的濃度大于氫氧離子的濃度時,土壤呈酸性;反之呈堿性;兩者相等時則為中性。
臨床意義: 1.增多:常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粘液星水腫、潰瘍性結腸炎、變態反應、甲狀腺功能減退等。 2.減少:見于速發型變態反應(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糖皮質激素過量、應激反應(心肌梗死、嚴重感染、出血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庫欣綜合癥等。 在臨床
實驗概要嗜堿性粒細胞不僅參與速發型超敏反應,而且參與機體抗腫瘤免疫應答。檢測嗜堿性粒細胞的功能有助于過敏性疾病的診斷和腫瘤的預后判斷。本文進行了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試驗,對嗜堿性粒細胞的功能進行了檢測。主要試劑1. Hanks液2. Alcian藍染液實驗材料新鮮的抗凝血(用0.1mol/L pH7.
嗜熱鏈球菌(拉丁學名: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此外,Saavedra等人進行了一個實驗:用嗜熱鏈球菌和兩雙歧桿菌(每天2億的活菌)喂食55個住院嬰兒,顯示了良好的效果。在服用這兩種益生菌的組別,只有7%的嬰兒出現了腹瀉,然而在安慰劑組卻有31%的嬰兒出現了腹瀉(
嗜堿性粒細胞僅占人體外周血白細胞總數的0.5%,但其在機體免疫系統中的功能卻不可忽視。以往認為,嗜堿性粒細胞作為免疫效應細胞通過釋放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參與超敏反應,但研究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揭示了嗜堿性粒細胞的新特點及功能。其不僅是重要的免疫效應細胞,更能發揮免疫調節功能而參與機體中免疫反應的調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