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 Overton 1895發現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質很容易透過植物的細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質不易透過細胞膜,因此推測細胞膜由連續的脂類物質組成。 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質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水面,測出膜脂展開的面積二倍于細胞表面積,因而推測細胞膜由雙層脂分子組成。 3. J. Danielli & H. Davson 1935發現質膜的表面張力比油-水界面的張力低得多,推測膜中含有蛋白質,從而提出了”蛋白質-脂類-蛋白質”的三明治模型。認為質膜由雙層脂類分子及其內外表面附著的蛋白質構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礎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認為膜上還具有貫穿脂雙層的蛋白質通道,供親水物質通過。 4.J. D. Robertson 1959用超薄切片技術獲得了清晰的細胞膜照片,顯示暗-明-暗三層結構,厚約7.5nm。這就是所謂的“單位膜”模型。......閱讀全文
1. E. Overton 1895發現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質很容易透過植物的細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質不易透過細胞膜,因此推測細胞膜由連續的脂類物質組成。 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質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水面,測出膜脂展開的面積二倍
1. E. Overton 1895發現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質很容易透過植物的細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質不易透過細胞膜,因此推測細胞膜由連續的脂類物質組成。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質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水面,測出膜脂展開的面積二倍于細胞表
一、單位膜模型(unitmembranemodel) 1959年,J.D.Robertson利用電子顯微鏡技術對各種膜結構進行了詳細研究,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細胞膜是類似鐵軌結構(“railroadtrack”),兩條暗線被一條明亮的帶隔開.顯示暗——明——暗的三層,總厚度為7.5nm,中間層為
1999年,瑪莎·邁克林塔克(Martha McClintock)發表于《Nature》的研究顯示,女性會因為信息素化學訊號的影響而產生月經同步的現象后,科學界開始重視人類信息素的研究。后人便把月經的同步現象稱為麥克林塔克現象(McClintock effect),之后的研究,部分人類行為學者認
1.E. Overton 1895 發現凡是溶于脂肪的物質很容易透過植物的細胞膜,而不溶于脂肪的物質不易透過細胞膜,因此推測細胞膜由連續的脂類物質組成。 水溶性物質難以通過質膜 2. E. Gorter & F. Grendel 1925 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質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
在動物細胞的細胞分裂結束時,母細胞在一個被稱為“胞質分裂”的過程中分裂成兩個子細胞和分區隔離的染色體。有絲分裂紡錘體控制胞質膜上的“胞質分裂”事件,但連接這兩個宏觀結構的機制一直不清楚。Mark Petronczki及其同事提供了一個結構和功能分析結果,他們發現中央紡錘體蛋白(紡錘體中間區域和中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人類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約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圖1 )。它是在簡易杠桿中點設一支點,在杠桿一端(圖中右端)的盤(鉤)上放置被測物,在另一端(圖中左端)的盤上逐個放置形狀、質量一樣的物體,當這種裝置平衡時,就意味著兩邊的質量相等,
據考證,體重秤的存在的最古老的證據的日期為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內)。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可以測量體重的標準和精度。在埃及,體重秤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1878,但它們的使用可能延伸要早得多。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體重秤是由達芬奇改進和發明的,隨著電子秤行業的發展,慢慢很多的
在七十年代以后,伴隨著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關技術的產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固定化酶正日益成為工業生產的主力軍,在化工醫藥、輕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僅如此,還產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輔助因子再生系統在內的固定化多酶系統,它正在成為酶工程應用的主角。
質膜常帶有許多特化的附屬結構。如:微絨毛、褶皺、纖毛、鞭毛等等,這些特化結構在細胞執行特定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其結構細微,多數只能在電鏡下觀察到。 (一)、微絨毛 微絨毛(microvilli)是細胞表面伸出的細長指狀突起,廣泛存在于動物細胞表面。微絨毛直徑約為0.1μm。長度則因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