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堿酯酶蛋白分子表面的活性中心有兩個能與乙酰膽堿結合的部位,即帶負電荷的陰離子部位和酯解部位。酯解部位含有一個由絲氨酸的羥基構成的酸性作用點和一個由組氨酸咪唑環構成的堿性作用點,兩者通過氫鍵結合,增強了絲氨酸羥基的親核活性,使之易于與乙酰膽堿結合 膽堿酯酶水解乙酰膽堿的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①乙酰膽堿分子結構中帶正電荷的季銨陽離子頭,以靜電引力與膽堿酯酶的陰離子部位相結合;同時乙酰膽堿分子中的羰基碳與膽堿酯酶酯解部位的絲氨酸的羥基以共價鍵形式結合,形成乙酰膽堿和膽堿酯酶的復合物。②乙酰膽堿與膽堿酯酶復合物裂解成膽堿和乙酰化膽堿酯酶。③乙酰化膽堿酯酶迅速水解,分離出乙酸,酶的活性恢復。......閱讀全文
膽堿酯酶蛋白分子表面的活性中心有兩個能與乙酰膽堿結合的部位,即帶負電荷的陰離子部位和酯解部位。酯解部位含有一個由絲氨酸的羥基構成的酸性作用點和一個由組氨酸咪唑環構成的堿性作用點,兩者通過氫鍵結合,增強了絲氨酸羥基的親核活性,使之易于與乙酰膽堿結合 膽堿酯酶水解乙酰膽堿的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①乙
膽堿酯酶蛋白分子表面的活性中心有兩個能與乙酰膽堿結合的部位,即帶負電荷的陰離子部位和酯解部位。酯解部位含有一個由絲氨酸的羥基構成的酸性作用點和一個由組氨酸咪唑環構成的堿性作用點,兩者通過氫鍵結合,增強了絲氨酸羥基的親核活性,使之易于與乙酰膽堿結合 膽堿酯酶水解乙酰膽堿的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①乙
乙酰膽堿酯酶,活性高,選擇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膽堿(ACh)水解成膽堿和乙酸。膽堿酯酶中的I型(即true choli-neesterase)底物特異性高,因為只分解以乙酰膽堿為中心的狹窄范圍的底物,故特此這樣稱呼。 乙酰膽堿酯酶是生物神經傳導中的一種關鍵性酶,在膽堿能突觸間,該酶能
DNA的基本組成單位有:腺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A),鳥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C),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T)。RNA的基本組成單位有:腺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A),鳥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C),尿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U)。在堿基互補配對時,胸腺嘧
中文名稱:鳥苷中文別名:9-(β-D-呋喃核糖基)鳥嘌呤;9-beta-D-呋喃核苷鳥嘌呤;英文名稱:guanosine英文別名:2-amino-9-[(2R,3R,4S,5R)-3,4-dihydroxy-5-(hydroxymethyl)oxolan-2-yl]-3H-purin-6-one;G
與核基因組相比,線粒體基因組有如下性質:所有的基因都位于一個單一的環狀DNA分子上。遺傳物質不為核膜所包被。DNA不為蛋白質所壓縮。基因組沒有包含那么多非編碼區域(調控區域或“內含子”)。一些密碼子與通用密碼子不同。相反,與一些紫色非硫細菌相似。一些堿基為兩個不同基因的一部分(重疊基因):某堿基作為
甲狀腺素即四碘甲狀腺原氨酸。有DL,L,D型。L型為白色結晶。235~236℃分解。旋光度-4.4°(3%于0.13mol/L NaOH于70%乙醇)。D型為結晶,237℃分解;DL型為針狀結晶,231~233℃分解。溶于堿溶液,不溶于水、乙醇和乙醚。未證實其有天然游離態存在,可能為甲狀腺球蛋白
中文名稱:酪氨酸中文別名:(S)-2-氨基-3-對羥;(2S,3R)-2-氨基-3-對羥苯基丙酸; L-(-)-酪氨酸;L-β-對羥苯基-β-丙氨酸;L-β-對羥苯基-α-氨基丙酸 ;英文名稱:tyrosine英文別名:msd803;Rovacor;LOVASTIN;Paschol;LOVALIP;
炭黑的性質主要由粒徑、結構性和表面性質,他們對橡膠接頭的工藝性能和補強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1、炭黑的粒徑是指單顆粒炭黑或聚集體中原生粒子的大小,橡膠接頭用炭黑的平均粒徑一般在11~500nm之間.炭黑的粒徑越小,單位質量或單位體積重炭黑粒子的總表面積即炭黑的表面積越大,炭黑與橡膠接頭的接觸面積越大,
蛋白酶的基本性質如下:(1)從蛋白酶活性中心的基團來看,絲氨酸蛋白酶的活性中心均含有絲氨酸;巰基蛋白酶活性中心含有半胱氨酸;羧基蛋白酶活性中心含有酸性氨基酸,即谷氨酸或天冬氨酸;金屬蛋白酶的活性中心則含有二價金屬離子,如鋅離子、錳離子、鈷離子、鐵離子、銅離子等。(2)許多霉菌蛋白酶和動物胃蛋白酶、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