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硅基半導體量子芯片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郭國平教授、李海歐教授等人與中科院物理所張建軍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胡學東教授以及本源量子計算有限公司合作,在硅基鍺空穴量子點中實現了自旋軌道耦合強度的高效調控,為該體系實現自旋軌道開關以及提升自旋量子比特的品質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研究成果以“Gate-Tunable Spin-Orbit Coupling in a Germanium Hole Double Quantum Dot”為題,于4月2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應用物理知名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因為其較長的量子退相干時間以及高操控保真度而受到廣泛關注,是未來實現量子計算機的有力競爭者。除此之外它與現代半導體工藝相兼容的特點使其大規模擴展成為可能。高操控保真度要求比特在擁有較長的量子退相干時間的同時具備足夠快的操控速率。傳統的比特操......閱讀全文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量子計算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創新性地引入第三個量子點作為控制參數,在保證新型雜化量子比特相干性的前提下,極大地增強了雜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國際應用物理學頂級期刊《應用物理評論》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教授、李海歐研究員近期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實現了硅基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其自旋翻轉速率超過540兆赫,是目前國際上已報道的最高值。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 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是量子計算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其具有長量
中國南京大學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11月25日在英國《自然·材料》雜志網絡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設計出一種新型硅基光子芯片,初步實現了光的單向無反射傳輸,拓展了光子晶體及傳統超構材料的研究領域,為經典光系統中探索和發展具有量子特性的新型光子器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通過光子而非電子攜帶信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獲悉,該科研團隊實現硅基半導體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其自旋翻轉速率超過540MHz,是目前國際上已報道的最高值。研究成果11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量子計算在原理上可通過特定算法,在一些具有重大社會和經濟價值的問題方面獲得比經典計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任希鋒研究組與浙江大學科學家合作,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導模量子集成芯片,實現單光子態和量子糾纏態在偏振、路徑、波導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間的相干轉換,其干涉可見度均超過90%,為集成量子光學芯片上光子多個自由度的操縱和轉換提供重要實驗依據。研究成果6月20日
第一種應用于微流控芯片的材料是硅,雖然它很快被玻璃和聚合物取代。硅首先被選中是因為:* 它對有機溶劑的耐受性* 容易金屬沉積* 優越的導熱性* 表面穩定性然而,硅基微流控芯片由于其硬度而不易處理,因此難以生成如微閥或微泵等有源微流控部件。另一個缺點是當進行光學檢測時,硅展現出明顯的不透光性。此外,由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量子計算芯片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驗室郭國平研究組創新性地引入第三個量子點作為控制參數,在保證新型雜化量子比特相干性的前提下,極大地增強了雜化量子比特的可控性。國際應用物理學頂級期刊《應用物理評論》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任希鋒研究組與浙江大學教授戴道鋅合作,首次研制成功硅基導膜量子集成芯片。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期在半導體量子芯片研制方面再獲新進展,創新性地制備了半導體六量子點芯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半導體體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邏輯門操控,為未來研制集成化半導體量子芯片邁出堅實一步。國際應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應用》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開發與現代半導體工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布消息稱,該校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材料,可集成在硅基芯片上進行光通信,從而比導線信號傳輸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能耗。該成果發布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納米技術》期刊上。 這種新材料為二碲化鉬,是近年來引人關注的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的一種。這種超薄結構的半導體可以集成在硅基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