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毒為艾滋病人(Aids)的病原體,系引起細胞病變的靈長類逆轉錄病毒之一,屬逆轉錄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亞科 (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從1例淋巴腺病綜合征患者分離到,命名為淋巴腺病綜合征相關病毒(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LAS) 。至1986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統一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HIV) 。HIV主要型別為HIV-1和HIV-2,艾滋病大多由HIV-1引起。......閱讀全文
本病毒為艾滋病人(Aids)的病原體,系引起細胞病變的靈長類逆轉錄病毒之一,屬逆轉錄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亞科 (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從1例淋巴腺病綜合征患者分離到,命名為淋巴腺病綜合征相關病毒(Lymphadenopathy
(1)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細胞毒藥物和某些抗生素 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導致免疫功能全面抑制。抗腫瘤藥物(葉酸拮抗劑和烷化劑)可同時抑制T細胞和B細胞的分化成熟,從而抑制免疫功能。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能抑制抗體生成和T細胞、B細胞對有絲分裂原的增殖反應。 (2) 放射線損傷 放射線治療是惡
HIV對熱敏感。56℃30min滅活,但在室溫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穩定劑病毒-70℃冰凍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清中-70℃冰凍3個月仍保持活性。對消毒劑和去污劑亦敏感,0.2%次氯酸鈉0.1%漂白粉,70%乙醇,35%異丙醇、50%乙醚、0.3%H2O20.5%來蘇爾處理5
自1981年發現艾滋病,隨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據WHO報告,至1995年1月1日全球累積的HIV感染得為2590萬例,艾滋病人850萬例,死亡病人700萬例,其中非洲流行最嚴重,居首位,其次是東南亞地區。我國于1984年使用美國Ameur公司Ⅷ因子,首次傳入,逐年增加,從1985年至1995年
1、B細胞缺陷性疾病 --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50%~70%。缺陷發生在B淋巴細胞祖細胞階段,B淋巴細胞不能成熟,于是就不能生成抗體。所以該病的主要特征為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或缺失,這種免疫球蛋白的缺陷可以是各類免疫球蛋白均減少,也可以是某一類或亞類的免疫球蛋白減少。性連低丙種球蛋白血癥(Br
1 吞噬細胞缺陷病 --吞噬細胞包括組織中的吞噬細胞、單核細胞和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先天性的吞噬細胞缺陷病主要指吞噬細胞的功能障礙引起的疾病,其相對發病率為1%~2%,最多見的為慢性肉芽腫病。 2 補體系統缺陷病 --該病是由于機體內補體成分的組分或它的調控蛋白發生遺傳性缺陷所致。
繼發性免疫缺陷病是指發生在其他疾病基礎上(如慢性感染)、放射線照射、免疫抑制劑長期地使用及營養障礙所引起的免疫系統暫時或持久的損害,所導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繼發性免疫缺陷病可以是細胞免疫缺陷,也可以是體液免疫缺陷,或兩者同時發生。根據發病的原因不同可將繼發性免疫缺陷分為兩大類:繼發于某些疾病的免疫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是傳染源,曾從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腦脊液、眼淚、乳汁、腦組織和淋巴結等分離得HIV。傳播途徑有: 1.性傳播:通過男性同性戀之間及異性間的性接觸感染。 2.血液傳播:通過輸血、血液制品或沒有消毒好的注射器傳播,靜脈嗜毒者共用不經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造成嚴重感染,據
病毒呈球形,直徑100~120nm,電鏡下可見一致密的圓錐狀核心,內含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層囊膜系雙層脂質蛋白膜,其中嵌有gp120和gp41,分別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內面為P17蛋白構成的衣殼,其內有核心蛋白(P24)包裹RNA。
本病毒為愛滋病人(Aids)的病原體,系引起細胞病變的靈長類逆轉錄病毒之一,屬逆轉錄病科(Retroviridae)慢病毒亞科(Lentivirinae)。它于1983年 Montaginer 等首先從1例淋巴腺病綜合征患者分離到,命名為淋巴腺病綜合征相關病毒(Lymphadenopa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