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顱的影像學檢查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腦部CT 出現局限或廣泛的低密度灶腦水腫表現,主要累及皮質下白質,偶爾累及皮質。Schwartz等發現,在高血壓并發的高血壓腦病,腦水腫常為雙側性,主要位于枕葉,也有位于頂葉、后額葉、小腦胼胝體的帶狀結構等處。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后的高血壓腦病,腦水腫位于手術同側的大腦前、中動脈供血區域。高血壓腦病緩解后,CT異常所見消失。 2、腦部MRI 與CT改變相似,MRI上T1下降、T2上升。 3、SPECT 在CT或MRI顯示異常的部位,可見血流灌注增加。 4、眼底檢查 視網膜動脈呈彌漫性或局限性強烈的痙攣、硬化或有出血、滲出和視盤水腫。 5、腦電圖 出現局限性異常或雙側同步銳性慢波,有時表現為節律性差。[1]......閱讀全文
高血壓腦病亦為內科較為常見的急癥,是指腦細小動脈發生持久而嚴重的痙攣或廣泛微血管栓塞,腦供血發生急性障礙,也可能腦內小動脈因血壓極度升高而被迫擴張,從而使大腦過度灌注,導致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可發生于急進型或嚴重緩進型高血壓病患者,尤其是伴有明顯腦動脈硬化者;在妊娠中毒
任何類型的高血壓均可發生高血壓腦病。主要病因: 1.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占1%左右,高血壓病史較長,有明顯腦血管硬化者更易發生。既往血 壓正常而突然出現高血壓的疾病,如:急進性高血壓和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人也可發生。 2.繼發性高血壓 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腎小球腎炎性高血壓、腎動
高血壓腦病,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疾病,以腦部損害最為突出,必須及時搶救治療。凡高血壓者有血壓急劇升高伴劇烈頭痛,甚至有意識和神志改變者,均應立即到醫院急救治療。迅速將血壓控制在安全范圍、防止或減輕腦組織水腫與損傷是治療的關鍵。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血壓下降過度而使腦、心、腎的血液灌注發生障礙。系統治
【一般資料】女,63歲,農民【主訴】發熱、咳嗽2天,頭暈、嘔吐3小時【現病史】2天前患者著涼后出現發熱,最高體溫達37.4℃,伴咳嗽、咳黃濃痰,自服藥物治療,癥狀無好轉,3小時前突發頭暈,伴惡心,嘔吐2次,為胃內容物,無頭痛,無耳鳴、聽力下降,無視物模糊、視物旋轉、視物成雙,無意識障礙及肢體活動障礙
高血壓腦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兩種學說: 1.過度調節或小動脈痙攣學說 正常情況下,腦血管隨血壓變化而舒縮,血壓升高時,腦部血管收縮;血壓下降時腦血管擴張,當血壓急劇升高時可造成腦膜及腦細小動脈持久性痙攣,使流入毛細血管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血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內水分外滲增加,可導
根據高血壓患者突發急驟的血壓與顱內壓升高的癥狀,診斷不難,需與其他急性腦血管病鑒別。 (1)腰穿腦脊液呈血性改變可確定診斷; (2)蛛網膜下腔出血:與高血壓腦病一樣,也可有突發的劇烈頭痛嘔吐腦膜刺激癥狀,部分患者也可有血壓增高意識障礙通常較輕,極少出現偏癱,且腦脊液呈均勻血性等特點,可與高血
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高血壓患者,如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原發性或惡心高血壓、子癇、鉛中毒、柯興綜合征、嗜鉻細胞瘤、醛固酮增高癥等。 發病機理不表,有兩種學說: ①腦血管過度調節或腦小動脈痙攣學說:動脈壓極度增高,腦小動脈痙攣,使流入腦毛細血管的血流量減少,導致腦缺血,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和破裂。
急驟起病,病情發展非常迅速。腎功能損害者更容易發病。 一、動脈壓升高:原來血壓已高者,在起病前,再度增高,舒張壓達16Kpa〔120mmHg〕以上,平均動脈壓常在20.0~26.7kpa〔150~200mmHg〕之間。 二、顱內壓增高:由腦水腫引起。患者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視乳頭水腫,視網
頭顱的影像學檢查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腦部CT 出現局限或廣泛的低密度灶腦水腫表現,主要累及皮質下白質,偶爾累及皮質。Schwartz等發現,在高血壓并發的高血壓腦病,腦水腫常為雙側性,主要位于枕葉,也有位于頂葉、后額葉、小腦胼胝體的帶狀結構等處。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后的高血壓腦病,腦水腫位
1、除非伴腎病或尿毒癥,尿常規通常無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等,血尿素氮正常。 2、CSF壓力多數增高,偶可正常,細胞數正常,極少數患者有少量紅細胞,蛋白輕微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