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氧化物效應又稱卡拉施效應,于1933年由卡拉施(M. S. Kharasch)等人發現。在光照或過氧化物存在下氫溴酸與不對稱烯烴反應,生成的加成產物與按馬爾可夫尼可夫規則所預測的結果正好相反。而發生這種“反常”加成的原因是由于光或過氧化物的作用,產生了自由基,發生了自由基加成反應,這種“反常”的加成作用,稱為過氧化物效應。1,3-二溴丙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現在空氣或過氧化物存在下,烯丙基溴與溴化氫生成的產物為1,3-二溴丙烷,是反馬氏加成產物。實驗發現,當有過氧化物存在時,不對稱烯烴與HBr加成反應得到不同的主產物是由于反應機理的不同。有過氧化物效應的反應屬自由基型反應,由生成的中間體自由基的穩定性決定反應的主產物。但烯烴的過氧化效應只適應于HBr,HCl與HI無此反應。因為HCl離解較大,不易均裂產生Cl· ,HI雖能均裂產生I· ,但 I· 的活性太低,難與雙鍵進行加成反應。......閱讀全文
過氧化物效應又稱卡拉施效應,于1933年由卡拉施(M. S. Kharasch)等人發現。在光照或過氧化物存在下氫溴酸與不對稱烯烴反應,生成的加成產物與按馬爾可夫尼可夫規則所預測的結果正好相反。而發生這種“反常”加成的原因是由于光或過氧化物的作用,產生了自由基,發生了自由基加成反應,這種“反常”的加
奧地利科學家Lise Meitner在1920年首先觀察到俄歇過程。1925年,Pierre Victor Auger在Wilson云室實驗中采用高能X射線來電離氣體,并觀察到了光電子。對電子的測量分析表明其軌跡與入射光子的頻率無關,這表明電子電離的機制是原子內部能量交換或無輻射躍遷;運用基本量子力
在光照或過氧化物存在下,溴化氫與不對稱的烯烴加成得到反馬氏規則的產物,這種由于過氧化物的存在引起加成取向的逆轉,稱為過氧化物效應。其原因是該條件下的反應是自由基歷程。在光照或其他自由基引發劑的作用下,HBr的共價鍵均裂產生氫自由基與溴自由基,由于后者的活性大于前者,所以首先由溴自由基對雙鍵加成,反應
制備藥物中間體利用過氧化物效應,可以制備一些重要的藥物中間體。如消炎鎮痛藥芐達明、抗組胺藥奧沙米特(Oxatomide)等的中間體1-氯-3-溴丙烷的合成。
過氧化物效應又稱卡拉施效應,其反應產物是反馬氏規則的加成產物。 利用過氧化物效應可以得到與無過氧化物時不同的加成產物。有過氧化物效應的反應進行得很快,而無過氧化物的反應進行得較慢。若控制反應按著馬氏加成規律方向進行,必須將烯烴純化,除去長期存放的烯烴中生成的過氧化物,或在反應中加入自由基抑止劑(對苯
拉曼1888年11月7日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諾波利。父親是一位大學數學、物理教授,自幼對他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他對音樂和樂器的愛好。他天資出眾,16歲大學畢業,以第一名獲物理學金獎。19歲又以優異成績獲碩士學位。1906年,他僅18歲,就在英國著名科學雜志《自然》發表了論文,是關于光的衍射效應的
病毒在入侵人體后,在還未進入到人體細胞前,主要存在于人的體液中。在此時主要由B淋巴細胞起作用,這種方式叫體液免疫。B細胞在受到抗原直接或是間接的刺激分化成效應B細胞(即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漿細胞會產生抗體,抗體會與病毒或病菌進行特異性結合。但是有一部分的病毒還是可能進入到人體細胞中的,當病毒進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就提出當電催化劑(或電活性物質)被固定于電極上或者三維導電結構材料中,構成一種微環境,其表現出的電化學性質與體相狀態(即分散于溶液中)相比,會表現出巨大的差別,即為“微環境效應”。然而,至今人們還沒有發現對這一效應有力的實驗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綠
由J. Rhodin(1954)首次在鼠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發現。是一種具有異質性的細胞器,在不同生物及不同發育階段有所不同。直徑約0.2~1.5um,通常為0.5um,呈圓形,橢圓形或啞呤形不等,由單層膜圍繞而成(圖6-31)。共同特點是內含一至多種依賴黃素(flavin)的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標志酶
在日常檢測工作中,我們經常發現:在農藥的檢測中存在基質效應,會影響我們的檢測結果。那么,何為基質效應?化學分析中,基質指的是樣品中被分析物以外的組分。基質常常對分析物的分析過程有顯著的干擾,并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這些影響和干擾被稱為基質效應。基質效應有基質增強效應和基質抑制效應。基質增強效應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