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細菌先經堿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后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為觀察方便,脫色后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堿性蕃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 有芽胞的桿菌和絕大多數和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即革蘭氏陽性菌;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桿菌都呈現負反應,即革蘭氏陰性菌。......閱讀全文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 細菌先經堿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后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為觀察方便,脫色后再用
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復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 以[大腸桿菌]為代表。大腸桿菌為兼氣性菌種,一般生存于腸道中及厭氧的還境中。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特
實驗材料RNA試劑、試劑盒STET氯仿乙酸鈉氯化銫無水乙醇EDTA儀器、耗材離心機分光光度計搖床實驗步驟1. ?培養100 ml 大腸桿菌或500 ml 藍細菌至對數生長期,加入1/20體積終止緩沖液,置于冰上。2. ?于4℃用JA-10轉子17 700 g 離心5 min 收集細胞。3. ?用2
許多威脅生命的細菌對現有抗生素的抵抗力日益增強。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和Polyphor公司(Polyphor AG)的研究人員發現一類具有獨特活性和作用機制的新型抗生素:嵌合擬肽類抗生素(chimeric peptidomimetic antibiotics),這是對抗抗菌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未經染色之細菌,由于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后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征,而用以分類鑒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細菌先經堿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后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后再用一種紅色染料
實驗方法原理細菌經結晶紫初染染成藍色。革蘭氏染色陽性菌(G+)細胞壁肽聚糖層數多,且肽聚糖為空間網狀結構,再經乙醇脫水,網狀結構更為致密,染料復合物不易從細胞內漏出,仍為藍色。而革蘭氏染色陰性菌(G-)細胞壁脂類含量多,肽聚糖層數少,且肽聚糖為平面片層結構,易被乙醇溶解,使細胞壁通透性增高,結合的染
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就在于鑒別細菌,把眾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2]?在治療上,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霉素敏感(結核桿菌對青霉素不敏感):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于革蘭氏陽性菌,它們能產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選擇青霉素族,頭孢曲松鈉等。
革蘭氏染色法,是指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重要的鑒別染色法,屬于復染法。這種染色法是由丹麥醫生革蘭于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鑒別肺炎球菌與克雷伯肺炎菌。革蘭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未經染色的細菌,由于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區別。經染色后,陽性菌呈紫色,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通透性增強,使龍膽紫極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再度染上復染液番紅的時候,便呈現紅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