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埃希菌,俗名大腸桿菌(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大腸埃希菌的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被分為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集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菌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5種。部分埃希菌菌株與嬰兒腹瀉有關,并可引起成人腹瀉或食物中毒的暴發。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是導致1996年日本食物中毒暴發的罪魁禍首,它是出血性大腸埃希菌中的致病性血清型,主要侵犯小腸遠端和結腸。常見中毒食品為各類熟肉制品、冷葷、牛肉、生牛奶,其次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飲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中毒多發生在3、9月。......閱讀全文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大腸埃希菌的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被分為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
大腸埃希菌,俗名大腸桿菌( 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大腸埃希菌的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被分為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集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菌和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5種。
大腸埃希菌的簡介: 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E.coli)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運動,無芽。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大腸埃希菌的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根據致病性的不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被分為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
大腸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稱為大腸桿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發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當作正常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紀中葉,才認識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對人和動物有病原性,尤其對嬰兒和幼畜(禽),常引起嚴重腹瀉和敗血癥,它是一種普通的
不同的致瀉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癥狀各不相同。 ①產腸毒素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主要癥狀是水樣腹瀉、腹痛、惡心、低熱。每天腹瀉可達8~12次。 ②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菌的中毒癥狀與志賀菌引起的痢疾相似,發熱、劇烈腹痛、水樣腹瀉、糞便中有少量粘液和血。 ③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引起的中毒主要癥
①腸產毒性大腸埃希菌(ETEC):引起霍亂樣腸毒素腹瀉(水瀉)。②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嬰兒腹瀉。③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可侵入結腸黏膜上皮,引起痢疾樣腹瀉(黏液膿血便)。④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又稱產志賀樣毒素(VT)大腸埃希氏菌(SLTEC或UTEC),其中
CDC將大腸埃希氏菌O157:H7列為常規檢測項目 EHEC的血清型>50種,最具代表性的是O157:H7.在北美許多地區,O157:H7占腸道分離病原菌的第二或第三位,是從血便中分離到的最常見的病原菌,分離率占血便的40%,6、7、8三個月O157:H7感染的發生率最高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且
一、定義: 大腸埃希氏菌更習慣稱為大腸桿菌,分類于腸桿菌科,歸屬于埃希氏菌屬,并且大腸桿菌株ATCC ?11775是該屬的模式菌種。大腸桿菌的不同菌株間DNA相關性為80%,而與同科的志賀氏菌屬(除鮑氏志賀氏菌外)的DNA相關性可達80-87%。與人類疾病有關的大腸桿菌,統稱為致瀉性大腸桿菌(此
一、定義: 大腸埃希氏菌更習慣稱為大腸桿菌,分類于腸桿菌科,歸屬于埃希氏菌屬,并且大腸桿菌株ATCC ?11775是該屬的模式菌種。大腸桿菌的不同菌株間DNA相關性為80%,而與同科的志賀氏菌屬(除鮑氏志賀氏菌外)的DNA相關性可達80-87%。與人類疾病有關的大腸桿菌,統稱為致瀉性大腸桿菌(此
大腸埃希菌快速簡略鑒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