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凍圈地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微塑料通常指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纖維、薄膜、碎片、微球等。微塑料具有質量輕、體積小、不易分解等特性,在水體、土壤、沉積物、大氣等環境中廣泛分布,帶來潛在的氣候環境影響,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南北極以及青藏高原等典型冰凍圈地區通常遠離人類活動密集區,是探究污染物來源、傳輸以及影響的天然實驗室。特別是微塑料在冰凍圈地區的分布特征以及遷移轉化過程的研究,逐漸成為冰凍圈化學研究的新領域。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化學與環境研究團隊針對微塑料在冰凍圈地區的特征及其來源等進行研究(圖1),并取得系列成果。研究基于青藏高原表土樣品的分析,揭示出高原表土中微塑料平均豐度為47.12個/kg(范圍:5-340個/kg),高值出現在距離城鎮較近的地區,如拉薩、那曲和林芝等(圖2)。與其他地區土壤中微塑料數據相比,青藏高原表土中微塑料含量相對較低;纖維占檢測到的微塑料顆粒的43.54%,其次是碎片(32......閱讀全文
冰凍圈地區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微塑料通常指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纖維、薄膜、碎片、微球等。微塑料具有質量輕、體積小、不易分解等特性,在水體、土壤、沉積物、大氣等環境中廣泛分布,帶來潛在的氣候環境影響,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南北極以及青藏高原等典型冰凍圈地區通常遠離人類活動密集區,是探究污染物來源、傳輸以及影響的
中國冰凍圈科學大會探索減緩冰凍圈影響科學對策
第一屆中國冰凍圈科學學術大會日前在京召開。會議以“冰凍圈變化、影響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探討了冰凍圈的變化機理以及對全球和區域氣候、環境的影響,并探索減緩和適應冰凍圈影響的技術和科學對策。 冰凍圈科學委員會主席秦大河介紹說,2000年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專門啟動了新的核心計劃——氣候與冰凍圈計劃,
北半球冰凍圈變化研究項目啟動
將揭示多年凍土退化對碳循環過程的影響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擔的“973”計劃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啟動。 該項目將圍繞北半球冰凍圈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影響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并以冰凍圈變化對我國氣候、災害、水資源安全等的重大影響與應對策
冰凍圈告急災害增多 它們終成“丑樣子”
2018年夏天,一篇題為《北極圈罕見32攝氏度高溫,我們有生之年,或許再也看不到北極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盡管把一個地點的最高溫度當作平均溫度來認知是不科學的,但這個全球氣候變暖的“小故事”,還是著實嚇了人一跳。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疆連續在阿克蘇溫宿縣和哈密出現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北半球冰凍圈變化項目課題驗收會在京召開
10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承擔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課題驗收會在北京召開。秦大河院士、孫鴻烈院士、鄭度院士、姚檀棟院士、傅伯杰院士等相關專家和項目主管部門、依托部門代表以及項目研究成員參加了會議
青藏高原冰凍圈狀態與變化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是全球變化研究關鍵地區之一,具有全球變化研究的獨特性和優越性。目前,觀測資料的缺乏是青藏高原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綜合使用可靠的原位觀測、遙感測量及改進的數值模式對于青藏高原冰凍圈及其與氣候的相互作用研究至關重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梅
南極海域發現微塑料:別讓微塑料再“漂流”
近日,在“向陽紅01”船上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任務的科考隊員在南極地區海水中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 這種被定義為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的微塑料,并不是第一次在南極被科學家發現。2016年,日本九州大學與東京海洋大學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南極海域漂浮著微塑料。當時,研究人員就
微信朋友圈稱塑料袋裝食材致毒? 專家:說法無依據
不久前,有讀者向甘肅日報新聞熱線求助稱: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著一條“我們平時所用的塑料袋,很有可能也變成了你家庭中的‘健康殺手’……” “你平時買菜回家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直接用提菜回來的塑料袋包裹著蔬菜放進冰箱?如果你這么做了,那么很抱歉,你正在‘慢性自殺’……”這是蘭州市民徐女士反映的微信里
青藏高原冰凍圈吸光性雜質及其影響研究獲進展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
青藏高原冰凍圈吸光性雜質及其影響研究獲進展
大氣中吸光性氣溶膠(黑碳、棕碳、礦物粉塵等)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能夠加熱大氣層,導致區域和全球變暖,加劇冰凍圈消融。雪冰中吸光性雜質也被認為是近期青藏高原冰凍圈加速消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影響程度和空間差異尚需進一步研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