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象 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6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小于0.32。血片中可見紅細胞體小、中心淺染區擴大。網織紅細胞計數多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可正常或減低。 2、骨髓象 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紅系增生為主,粒系、巨核系無明顯異常;紅系中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其體積小、核染色質致密、胞漿少、邊緣不整齊,有血紅蛋白形成不良表現(“核老漿幼”)。 3、鐵代謝 骨髓涂片用亞鐵氰化鉀(普魯士蘭反應)染色后,在骨髓小粒中無深藍色的含鐵血黃素顆粒,在幼紅細胞內鐵小粒減少或消失,鐵粒幼細胞少于0.15;血清鐵蛋白降低(<12μg/L);血清鐵降低(<8.95μmol>64.44μ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15%)。sTfR(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濃度超過8mg/L。 4、紅細胞內卟......閱讀全文
1、血象 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1、血象 典型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MCV
一. 血象: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CV)低于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小于 0.32。血片中可見紅細胞體小、中心淺染區擴大。網織紅細胞計數多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可正常或減低。 二. 骨髓象:增生活躍
缺鐵性貧血(IDA)是由于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的貧血癥。本病以6個月~2歲發病率最高。當懷疑有鐵缺乏或缺鐵性貧血時,可去醫院作血常規檢查或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一般可以篩查出有無鐵缺乏或缺鐵性貧血。如果篩查有問題,可進一步作
1、治療原則 治療IDA的原則是:①根治病因;②補足貯鐵。 2、病因治療 嬰幼兒、青少年和妊娠婦女營養不足引起的IDA,應改善飲食。月經多引起的IDA應調理月經。寄生蟲感染應驅蟲治療。惡性腫瘤,應手術或放、化療;上消化道潰瘍,應抑酸治療等。 3、補鐵治療 治療性鐵劑有無機鐵和有機鐵兩類
1.測定鈣濃度 (1)多次測定血漿中鈣濃度,因為血清總鈣受血清白蛋白的干擾,因此,有人認為測定血漿離子鈣比測定血漿總鈣為優。但是血漿鈣離子受血pH值的影響,故也可發生誤差。 (2)測定血清總鈣時應同時測定血清白蛋白,測定離子鈣時應同時測血pH值,以便糾正所測結果。另外在測離子鈣時注意壓脈帶不
三種類型的低鈉血癥均有血漿滲透壓降低、血鈉降低、總體鈉正常的低鈉血癥,兩者降低都不明顯。此外,總體鈉丟失的低鈉血癥還有血鉀、血漿蛋白和血細胞比容和血尿素氮升高,提示存在血容量不足,尿量、尿鈉和氯化物則減少,尿比重升高,血pH值常降低。高血容量性低鈉血癥(即稀釋性低鈉血癥)除血鈉和血漿滲透壓與失鈉
1、血象 典型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MCV
1、血象 典型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MCV
組織檢查有多種方法: 1.體表淺層活組織檢查 小手術切取體表淺層的腫塊或病變組織標本,如皮膚、淺表淋巴結、外露的腫瘤等。 2.內窺鏡活組織檢查 在內窺鏡內用活組織鉗咬取標本,如用 胃鏡、乙狀結腸鏡、腹腔鏡、支氣管鏡和 膀胱鏡等。 3.穿刺或抽吸活組織檢查 淋巴結、骨髓、肝臟、脾臟、腎臟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