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主要依據真菌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鑒別診斷 本病與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的區別。......閱讀全文
診斷 主要依據真菌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鑒別診斷 本病與莢膜組織胞漿菌病的區別。
直接鏡檢:取皮損、膿液、骨損害、竇道或活檢材料時,常可找到許多菌體。真菌培養:取材培養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瓊脂上,25℃,生長緩慢,有時要4~6周才開始生長,逐漸形成白色至棕色絨毛狀菌落,有如莢膜組織胞漿菌。鏡檢亦可見到小分生孢子及帶棘刺的大分生孢子。 生化反應:本菌尿素試驗陰性,在24~96小時
1、局限型 可單個皮損皮下肉芽腫或單個骨損害,無發熱、貧血或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慢性病程可無癥狀或反復發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膚、淋巴結、骨、腸及腹腔臟器播散發病,此型可急性進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顱骨病變可類似多發骨髓瘤,掌和趾骨病變可如結節病,腹股溝或全身
并發癥 伴發嚴重貧血。 檢查 直接鏡檢:取皮損、膿液、骨損害、竇道或活檢材料時,常可找到許多菌體。真菌培養:取材培養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瓊脂上,25℃,生長緩慢,有時要4~6周才開始生長,逐漸形成白色至棕色絨毛狀菌落,有如莢膜組織胞漿菌。鏡檢亦可見到小分生孢子及帶棘刺的大分生孢子。 生化反應
病例特點30歲男性,因“發熱伴畏寒1月”入院。最高體溫40℃,三系下降,炎癥指標升高,肝脾腫大。入院后及時完善血培養、骨髓穿刺術、外周血涂片等檢查,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當天報陽,結果令人大為吃驚!血涂片及骨髓涂片結果這就是莢膜組織胞漿菌!得到檢驗科回饋后,臨床迅速調整抗真菌治療方案,患者病情逐步好轉。令
患者男,67歲,因間斷發熱1個半月,咳嗽1個月余于2013年2月20日入院。病史:1個半月前于墨西哥山洞被蚊蟲叮咬后出現畏寒、惡心、嘔吐,3 d后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8℃)。?實驗室檢查:全血細胞分析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計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無異常,單核細胞百分比0.15(參考值0.03~0.1
患者,男,53歲。1月前無明顯誘因8d未解大便,伴腹脹、噯氣,無腹痛、發熱,15 d前自覺乏力,食欲減退,發病以來體重減輕6 kg。腸鏡:結腸脾曲粘膜內多量巨噬細胞聚集,內有吞噬物,取活檢未找到癌細胞。有糖尿病病史6年,結核">肺結核病史4年。查體:左側鎖骨上觸及2個直徑約1.5 cm腫大淋巴結,左
真菌檢查介紹: 真菌檢查是通過直接鏡檢的方法,找到菌絲和孢子,以供初步診斷一種檢查方法。真菌檢查正常值: 體表和體內菌群的種類和比例正常,人體處于動態平衡健康狀態。真菌檢查臨床意義: 適用于淺部、深部的真菌感染。直接鏡檢,陽性表示真菌的存在,但一般不能確定菌種。陰性不能完全排除。 異常結果:
真菌檢查介紹: 真菌檢查是通過直接鏡檢的方法,找到菌絲和孢子,以供初步診斷一種檢查方法。真菌檢查正常值: 體表和體內菌群的種類和比例正常,人體處于動態平衡健康狀態。真菌檢查臨床意義: 適用于淺部、深部的真菌感染。直接鏡檢,陽性表示真菌的存在,但一般不能確定菌種。陰性不能完全排除。 異常結果:
2016年8月9日邯鄲市第一醫院的師旭光老師在全國形態學診斷學術交流群分享了一例疑似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感染的病例。經群里專家老師鑒定為疑似此原蟲感染。同時其他老師將多年收藏的類似病例資料與大家分享。少見病例,特整理成章方便大家學習與收藏。簡要病史:患者,女性,54歲,發熱伴乏力、納差4月,脾大,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