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植物病理學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70 ℃ ~75 ℃ )、對高速離心穩定(說明其低分子量)、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所有這些特點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種游離的小分子 RNA。在電鏡下可見到這RNA分子呈50nm長的桿狀分子,共有359個堿基對,并證實是游離的RNA,為此正式命名為類病毒(Viroid)。它通常在宿主細胞核內,植物表面的機械損傷傳染,分子量75000~130000。后又相繼在菊花矮縮病(chrysanthemum stunt)、菊花綠斑病(chrysanthenumchlorotic mottle)、柑橘剝皮病(citrusexcortis)等患病植株中分離到低分子量的病原RNA。......閱讀全文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植物病理學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70 ℃ ~75 ℃ )、對高速離心穩定(說明其低分子量)、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植物病理學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70 ℃ ~75 ℃ )、對高速離心穩定(說明其低分子量)、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植物病理學家 Diener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potato spindle tuber disease)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70 ℃ ~75 ℃ )、對高速離心穩定(說明其低分子量)、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
自從1898年貝杰林克(Beijerinck)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以來,已經過去100多年時間。病毒的種類由最初的幾十種、幾百種,發展到今天的4000多種,為了使如此多的病毒種類能夠得到科學的命名和分類,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ittee on Taxonomy
分類通式RCOOH中R為脂烴基或芳烴基,分別稱為脂肪(族)酸或芳香(族)酸。又可根據羧基的數目分為一元酸、二元酸與多元酸。還可以分為飽和酸和不飽和酸。呈酸性,與堿反應生成鹽。一般與三氯化磷反應成酰氯;用五氧化二磷脫水,生成酸酐;在酸催化下與醇反應生成酯;與氨反應生成酰胺;用四氫化鋰鋁(LiAlH4)
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蘭花多樣性研究組黃衛昌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王青鋒和胡光萬等人發現蘭科天麻屬一新種,并將其命名為“擬天麻”,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最近一期的《植物分類學》雜志。
?? 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蘭花多樣性研究組黃衛昌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王青鋒和胡光萬等人發現蘭科天麻屬一新種,并將其命名為“擬天麻”,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最近一期的《植物分類學》雜志。 2017年9月,在馬達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大學和津巴扎扎動植物園的協助下,中非聯合研
上海辰山植物園(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蘭花多樣性研究組黃衛昌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王青鋒和胡光萬等人發現蘭科天麻屬一新種,并將其命名為“擬天麻”,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最近一期的《植物分類學》雜志。2017年9月,在馬達加斯加的塔那那利佛大學和津巴扎扎動植物園的協助下,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組織中科院武
一、類病毒?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學者 Diener 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 (70 ℃ ~75 ℃ ) 、對高速離心穩定 ( 說明其低分子量 ) 、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所有這些特點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種
一、類病毒?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美國學者 Diener 及其同事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 (70 ℃ ~75 ℃ ) 、對高速離心穩定 ( 說明其低分子量 ) 、對 RNA 酶敏感等特點。所有這些特點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