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磷脂甘油骨架的分類磷脂根據甘油骨架的不同可以分為磷酸甘油脂(glycerolphospholipid)和鞘磷脂(sphingolipid)。它們都是極性脂。極性脂由極性部分(叫做極性頭)和非極性部分(叫做非極性尾)組成。其中,甘油磷脂又可以根據極性頭部集團的不同區分為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 cholines,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s,PE)、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 serines,PS)、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s,PI)、磷脂酰甘油(PG)、甘油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等。......閱讀全文
依照磷脂甘油骨架的分類磷脂根據甘油骨架的不同可以分為磷酸甘油脂(glycerolphospholipid)和鞘磷脂(sphingolipid)。它們都是極性脂。極性脂由極性部分(叫做極性頭)和非極性部分(叫做非極性尾)組成。其中,甘油磷脂又可以根據極性頭部集團的不同區分為磷脂酰膽堿(Phosphat
依照氨基酸的分類依照氨基醇的不同可分以下幾類:①磷脂酰膽堿(卵磷脂)(PC),HO—CH2CH2N+(CH3)3(膽堿),分布:大豆等植物以及動物的腦、精液、腎上腺、紅細胞,蛋卵黃(8-10%)中。作用:控制肝脂代謝,防止脂肪肝的形成。②磷脂酰乙醇胺(腦磷脂)(PE),HO—CH2CH2—N+H3(
甘油磷脂基本結構是磷脂酸和與磷酸相連的取代基團(X);甘油磷脂由于取代基團不同又可以分為許多類,其中重要的有:膽堿(choline) + 磷脂酸 ——→?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又稱卵磷脂(lecithin)乙醇胺(ethanolamine) + 磷脂酸 ——→磷脂酰乙醇
合成全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原料來源、活化和甘油磷脂生成。甘油磷脂的合成在細胞質滑面內質網上進行,通過高爾基體加工,最后可被組織生物膜利用或成為脂蛋白分泌出細胞。機體各種組織(除成熟紅細胞外)即可以進行磷脂合成。原料來源合成甘油磷脂的原料為磷脂酸與取代基團。磷脂酸可由糖和脂轉變生成的甘油和脂肪酸生成
在生物體內存在一些可以水解甘油磷脂的磷脂酶類,其中主要的有磷脂酶A1、A2、B、C和D,它們特異地作用于磷脂分子內部的各個酯鍵,形成不同的產物。這一過程也是甘油磷酯的改造加工過程。磷脂酶A1自然界分布廣泛,主要存在于細胞的溶酶體內,此外蛇毒及某些微生物中亦有,可有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鍵斷裂,產物為
1.依照磷脂甘油骨架的分類 磷脂根據甘油骨架的不同可以分為磷酸甘油脂(glycerolphospholipid)和鞘磷脂(sphingolipid)。它們都是極性脂。極性脂由極性部分(叫做極性頭)和非極性部分(叫做非極性尾)組成。其中,甘油磷脂又可以根據極性頭部集團的不同區分為磷脂酰膽堿(Ph
甘油磷脂是最常見的磷脂。甘油磷脂中,甘油的兩個羥基和脂肪酸形成酯,第三個羥基被磷酸酯化,生成物為磷脂酸。由于所結合的磷酸具有可離解的羧基,所以磷脂酸是極性脂。?甘油磷脂是機體含量最多的一類磷脂,它除了構成生物膜外,還是膽汁和膜表面活性物質等的成分之一,并參與細胞膜對蛋白質的識別和信號傳導。
磷脂(phospholipid)是生物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在水解后產生含有脂肪酸和磷酸的混合物。根據磷脂的主鏈結構分為磷酸甘油反和鞘磷脂。1.磷酸甘油酯(phosphoglycerides)主鏈為甘油-3-磷酸,甘油分子中的另外兩個羥基都被脂肪酸所酯化,磷酸基團又可被各種結構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
甘油的C1和C2上的羥基被脂肪酸酯化,C3上的羥基被磷酸酯化,磷酸又與一極性醇(X—OH)連接,這就構成甘油磷脂。分子的非極性尾含有兩個脂肪酸長鏈,甘油碳架上的C1連結的常是含16或18個碳原子的飽和脂肪酸,其C2則常被16~20個碳原子的不飽和脂肪酸占據。磷酰—X組成甘油磷脂的極性頭,故甘油磷脂可
磷脂最早由Uauquelin于1812年從人腦中發現,由Gobley于1844年從蛋黃中分離出來,并于1850年按希臘文lekithos(蛋黃)命名為Lecithin(卵磷脂)。磷脂從商品化生產至今有70余年的歷史,迄今認為的最為豐富的大豆磷脂是1930年在德國發現并逐步實現商業化生產的。二十世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