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解除膽管梗阻,使膽管壓力減低,引流通暢。但在疾病早期,急性單純性膽管炎,病情不太嚴重時,可先采用非手術方法。 對非手術治療無效,并由單純性膽管炎發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應及時采用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解痙、鎮痛和利膽藥物的應用,其中50%硫酸鎂溶液常有較好的效果,用量為30~50ml一次服用或10ml日3次;胃腸減壓也常應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的聯合應用很重要,雖在膽管梗阻時膽汁中的抗生素濃度不能達到治療所需濃度,但它能有效治療菌血癥和敗血癥,常用的抗生素有慶大霉素,氯霉素,先鋒霉素和氨卞青霉素等。應根據血或膽汁細菌培養以及藥物敏感試驗,調整合適的抗生素。如有休克存在,應積極抗休克治療。如非手術治療后12~24小時病情無明顯改善,應即進行手術。即使休克不易糾正,也應爭取手術引流。對病情一開始就較嚴重,特別是黃疸較深的病例,應及時手術。手術死亡率仍高達25~30%。手術方法應力求簡單有效,主要是膽管切開探查和引流術......閱讀全文
手術解除膽管梗阻,使膽管壓力減低,引流通暢。但在疾病早期,急性單純性膽管炎,病情不太嚴重時,可先采用非手術方法。 對非手術治療無效,并由單純性膽管炎發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應及時采用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解痙、鎮痛和利膽藥物的應用,其中50%硫酸鎂溶液常有較好的效果,用量為30~50m
1.非手術療法 (1)有休克者應首先治療休克,并注意防治急性腎衰竭。 (2)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根據血生化檢查結果,輸入適量的碳酸氫鈉。 (3)選用廣譜抗生素靜脈內滴注,然后根據膽汁及血液的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度測定結果加以調整。 (4)給予鎮痛藥和解痙劑,糾正脫水,靜脈給予大劑量維生素C
用手術方式,去除梗阻因素,保證膽道引流暢通。在急性發作,先控制感染,等病情穩定后再施手術。切開膽管取除結石或蛔蟲,并作T形管引流。如有奧狄括約肌狹窄,可作括約肌成形術,如有膽總管下端梗阻可作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或膽管空腸Roux-y吻合等膽腸內引流術。為解除感染病灶,應切除膽囊。肝內膽管狹窄者,須
1、生物化學檢查 血、尿淀粉酶的測定可判斷是否伴發胰腺炎。測定總膽紅質、5′核苷酸酶、堿性磷酸酶、轉氨酶等值均升高,在緩解期都恢復正常。久病者則有肝細胞損害。 2、B型超聲顯像 在膽道梗阻擴張時,能準確地查出液性內容的所在和范圍,膽管擴張的程度和長度,其診斷正確率高。 3、經皮肝穿刺膽道
1、實驗室檢查 多有血白細胞計數顯著增多,常達20×l0/L,其上升程度與感染嚴重程度成正比,分類見核左移;膽道梗阻和肝細胞壞死可引起血清膽紅素、尿膽紅素、尿膽素、堿性磷酸酶、血清轉氨酶、γ-谷氨酰轉肽酶、乳酸脫氫酶等升高。如同時有血清淀粉酶升高,表示伴有胰腺炎。血小板計數減少和凝血酶原時間延
【一般資料】男性61歲,農民【主訴】主因:間斷腹痛5天加重1天入院。【現病史】患者緣于入院前5天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痛,以占上腹部疼痛明顯,呈陣發性,給予止痛藥物后可緩解,近1天來上述癥狀加重,上腹部疼痛加劇,呈進行性加重,給予止痛藥物肌注后不緩解,不伴惡心、嘔吐,不伴發熱,在家未予治療,為求進一步診治
急性白血病進展快,需進行積極綜合性治療及護理。 1)加強護理患者應臥床休息,給予營養性信物,但須注意飲食、環境、口腔、皮膚及肛周衛生,有條件時住入無菌性層流病房。 2)加強抗感染及對癥處理如嚴重貧血進可輸血,出血較重可輸血和用止血藥,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時按該癥處理等。 3)化學治療常用藥物
(1)靜脈補液以增加細胞外容積,隨后用鈉利尿藥,如利尿酸鈉、速尿,可增加尿鈉排出,則尿鈣排出亦相應增加,從而糾正高鈣血癥。但有腎功能不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禁忌。 (2)靜脈磷酸鹽治療,使鈣同磷酸鹽結合,形成磷酸鈣,并沉積在軟組織中,這樣,可以很快使血漿鈣下降;但可以引起腎功能衰竭。因此甚少
本病的特點是在膽道梗阻的基礎上伴發膽管急性化膿性感染和積膿,膽道高壓,大量細菌內毒素進入血液,導致多菌種、強毒力、厭氧與需氧菌混合性敗血癥、內毒素血癥、氮質血癥、高膽紅素血癥、中毒性肝炎、感染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嚴重并發癥。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OSC)是由于膽管梗阻和細菌感染,膽管內壓升高,肝臟膽血屏障受損,大量細菌和毒素進入血循環,造成以肝膽系統病損為主,合并多器官損害的全身嚴重感染性疾病,是急性膽管炎的嚴重表現形式。1983年,中華外科學會在重慶召開的膽石癥專題討論會上,建議將此種情況稱之為急性重癥膽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