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2. 酒精性肝炎發病前往往有短期內大量飲酒史,病人有明顯的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乏力,腹痛腹瀉等癥狀。據統計,有77%的病人出現食欲不振,55%的有惡心嘔吐,46%的有腹痛,43%的病人出現體重減輕。黃疸、肝腫大和壓痛為酒精性肝炎病人的常見體征。有81%的病人出現肝腫大,77%的病人有黃疸。轉氨酶中度增高。 3. 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早期可無癥狀,以后出現體重減輕、食欲不振、尿色加深、腹痛、乏力、倦怠、發燒、鼻子和牙齦出血等癥狀。病人常見面色灰暗、鞏膜黃疸、下肢浮腫、腹水等體征,也可以出現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發育、睪丸萎縮等肝硬化晚期體征。轉氨酶輕度或中度增高。 4.病人營養狀態良好,體型偏胖。一般無癥狀或僅有輕度不適,如全身倦怠、易疲勞,食欲不振等,病情進一步發展可有惡心、嘔吐、黃疸、肝臟腫大、肝區疼痛。少數病人可并發Zieve綜合癥,即高脂血癥,溶血性貧血和黃疸三聯癥。......閱讀全文
1. 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2. 酒精性肝炎發病前往往有短期內大量飲酒史,病人有明顯的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乏力,腹痛腹瀉等癥狀。據統計,有77%的病人出現食欲不振,55%的有惡心嘔吐,46%的有腹痛,43%的病人出現體重減輕。黃疸、肝腫大和壓痛為酒精性肝炎病人的常見體征。有81%的病
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是酒精性肝病的簡稱,據估計,全世界約有1500萬-2000萬人酗酒,這些人中有10%-20%(150萬-400萬)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但此時肝臟內部組織已發生了病理改變。酒精性肝病主要可分為三類,即酒精性脂肪肝疾病,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這三種
慢性酗酒是最常見的脂肪肝病因,如果飲酒量(純酒精)80~160g/d,則其發生率增長5~25倍;若每天進300g純酒精,8天后就可出現脂肪肝。 長期的過度飲酒,通過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細胞反復發生脂肪變性、壞死和再生,而導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臨床表現與肝臟脂肪浸潤的程度成正比,在肝內過多的脂肪被移除后癥狀可消失。臨床上以肝腫大為最常見體征,其次為肝區痛及壓痛。少數病人可有輕度黃疸,實驗室檢查提示與膽道系統阻塞有關。重癥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腫,偶見脾腫大。部分患者可以伴有維生素缺乏表現,如周圍神經炎、舌炎、口角炎、
?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非過度飲酒者的肝細胞中脂肪沉積,包括一系列臨床病變。近年來,NAFLD正迅速成為全球最常見的肝臟疾病,特別是在西方國家,估計發病率為20%--30%.很多NAFLD病例都存在肥胖或超重。 ??? 在第49屆歐洲肝臟研究學會年會(EASL2014)昨天的分會
1. 酒精脂肪肝癥 2. 酒精肝炎發病前往往有短期內大量飲酒史,病人有明顯的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乏力,腹痛腹瀉等癥狀。昆明醫學院附屬康復醫院肝病專家介紹說,據統計,有77%的病人出現食欲不振,55%的有惡心嘔吐,46%的有腹痛,43%的病人出現體重減輕。黃疸、肝腫大和壓痛為酒精性
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和大阪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7月4日宣布,他們首次弄清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病機制。他們確認,一些肥胖者的肝臟會與腸內的細菌發生過敏反應,從而導致肝部發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多由肥胖引起。它是指患者無飲酒史,但病理學上和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相似的病理狀態,比如也有肝細胞脂肪變性、肝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肝臟疾病,被認為是代謝綜合征的肝臟表現。過量的膳食果糖會在嚙齒類動物和人類中引起代謝綜合征和NAFLD,但是果糖誘導的代謝綜合征和NAFLD的發病機制,仍然了解甚少。 通過小鼠實驗,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預防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方法。根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一個調控天然免疫的名為“CFLAR”的分子,可明顯改善并逆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進程。2月21日,國際頂級雜志《自然·醫學》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這一原創研究成果。據悉,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都缺乏有效治療藥物,這一研究將有助于相關靶向藥物的研發
在伯明翰來自南卡羅來納大學,杜克大學,阿拉巴馬大學和Metabolon公司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了一個新通路,打開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大門,這種疾病影響到25%的人口,并可能導致肝硬化,最終導致肝癌,以及其可能的他肝臟疾病。 該研究發表在自由基生物學和醫學,氧化應激和醫學領域的領先科學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