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驗室檢查肝臟淤血程度和肝功能異常之間無絕對相關關系,80%有磺溴酞潴留,25%~75%有血清膽紅素升高。血清堿性磷酸酶大多正常或僅有輕度增高,而其他大多數肝病都伴有血清堿性磷酸酶的升高,因而也可籍此將淤血性肝病與其他肝病相鑒別。在急性淤血性肝臟,血清轉氨酶(AST、ALT)明顯增高,而慢性淤血肝僅有輕微增高。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肝淤血,都伴有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后者不能用維生素K校正,而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好轉而漸漸恢復到正常。另外,隨充血性心力衰竭好轉,其他肝功能指標,特別是血清轉氨酶,會很快恢復至正常,而磺溴酞潴留試驗則1~2周后才能恢復,低凝血酶原血癥則數周后才能恢復。 生化指標難以將肝硬化與非肝硬化區別開,心原性肝硬化少有生化指標異常表現,可能由于患者未進展到心原性肝硬化之前就已經死于心血管病變,如出現如下幾種情況當考慮心原性肝硬化的形成: ①嚴重的風濕性心臟病,特別是二尖瓣狹窄; ②慢......閱讀全文
1.實驗室檢查肝臟淤血程度和肝功能異常之間無絕對相關關系,80%有磺溴酞潴留,25%~75%有血清膽紅素升高。血清堿性磷酸酶大多正常或僅有輕度增高,而其他大多數肝病都伴有血清堿性磷酸酶的升高,因而也可籍此將淤血性肝病與其他肝病相鑒別。在急性淤血性肝臟,血清轉氨酶(AST、ALT)明顯增高,而慢性
任何導致下腔靜脈血回心受阻的疾病都可導致肝臟淤血,如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慢性縮窄性心包炎、高血壓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等。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居心原性肝硬化的首位,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約4%~12%并發心原性肝硬化,心原性肝硬化53.2%由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引起,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引
①嚴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肝臟被動淤血,肝臟大,有觸痛。 ②血清膽酸和轉氨酶輕度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清堿性磷酸酶無明顯變化。 ③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改善,肝臟功能試驗迅速改善。 ④肝穿刺活檢組織檢查有助于確診。
肝臟腫大:正常情況下,肝臟在腹腔的右上方,處于肋骨包圍之中,又在橫膈膜穹隆之下,一般在右側肋下不能觸及。如在平靜呼吸時,距右肋下1.5厘米或超過1.5厘米處,能觸及肝臟,提示肝右葉腫大。在上腹正中部位,肝臟應在劍突與臍聯線的上1/3以內,如果超出提示為肝左葉腫大。這是對肝腫大的初步判斷。造成肝腫
主要是糾正或減輕心力衰竭,可用利尿藥、強心藥和降低心臟后負荷的藥物。但是,該類患者部分癥狀由肝臟引起,如頑固性低血糖及意識障礙,后者也與心輸出量減少有關。 心原性肝硬化本身并不引起嚴重的門脈高壓和食管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但可致脾腫大和腹水。肝掌、蜘蛛痣和海蛇頭少見。臨床上,心臟功能的改善,如人
X線表現較復雜,歸納為以下幾點: (1)骨質破壞,骨小梁粗糙稀疏伴局部骨質疏松,晚期骨皮質與髓腔界限不清,結構模糊如網狀; (2)骨干增粗、膨大、彎曲變形,呈腰刀狀; (3)顱骨局部骨質疏松伴棉絮狀增生,內外板界限消失,顱縫模糊,頭顱增大; (4)椎體呈柵欄狀和方框狀改變; (5)長骨
1.X 線檢查 腸內蛔蟲扭結成團造成機械性梗阻,加上蛔蟲的局部刺激引起痙攣,故X 線腹平片影像表現為:①梗阻多發生于小腸低位,且以不完全性梗阻為多。②立位腹片有時在液平面上方可見波浪狀或粗顆粒狀不平整,密度不均勻影,呈典型“駝峰”征,此多為蟲團所致。③大部分病人的腹片上可見各種蟲體姿態,或成索條
腹部搏動檢查是檢查腹部臟器功能是否正常及其所產生疾病的輔助診斷,腹部搏動分為上腹及其它地方的搏動,每個部位搏動的情況及代表的臨床意義均不同。發現腹部搏動性腫塊,可能患有腹主動脈瘤和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等疾病。動脈瘤是由于動脈壁的病變或損傷,形成局限性膨出,以搏動性腫塊為主要癥狀,可以發生在動脈系統的
首先患者低枕平臥、雙上肢自然放置于身體兩側;充分暴露腹部,醫生在柔和的光線下檢查病人,檢查時檢查者在受檢者右側并按從上至下,從深至淺的順序進行檢查。 檢查方法有: (1) 超聲檢查:可以描記瘤體的大小及瘤壁有無粥樣斑塊及附壁血栓,尤其適用于腎動脈下腹主動詠瘤的檢查。 (2) 腹主動脈造影或
肝臟體積是衡量肝臟儲備功能的一項重要臨床指標。異常結果:肝硬化,肝癌者的肝臟體積均較正常對照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