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1、病史、癥狀(皰疹性咽峽炎和傳染性胸痛)、體征。 2、病毒分離培養,鼻咽部分泌物、大便、血液中培養出柯氏病毒。 3、血清學檢查。應于發病時和2周作對比,若補體結合試驗抗體滴度升高4倍可確診。免疫熒光抗體試驗也有助于診斷。 治療 目前抗病毒無特效藥,主要是對癥治療。 預防 加強預防、隔離,尤其是夏季應加強病房空氣消毒、積極治療醫護人員隱匿性感染。第一孕季感染的孕婦應作系統檢查,排除胎兒畸形。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閱讀全文
診斷 1、病史、癥狀(皰疹性咽峽炎和傳染性胸痛)、體征。 2、病毒分離培養,鼻咽部分泌物、大便、血液中培養出柯氏病毒。 3、血清學檢查。應于發病時和2周作對比,若補體結合試驗抗體滴度升高4倍可確診。免疫熒光抗體試驗也有助于診斷。 治療 目前抗病毒無特效藥,主要是對癥治療。 預防 加
周圍血白細胞計數可為正常減少或增多,分類正常或輕度核左移。 腦脊液檢查有重要參考意義,細胞數一般為(100~300)×106/L,都不超過500×106/L。B5病毒引起的病例細胞數常較多。部分病例可
周圍血白細胞計數可為正常減少或增多,分類正常或輕度核左移。 腦脊液檢查有重要參考意義,細胞數一般為(100~300)×106/L,都不超過500×106/L。B5病毒引起的病例細胞數常較多。部分病例可
柯薩奇病毒是一種腸病毒,分為A和B兩類,一般在夏秋季呈流行或散在發生,傳播途徑是經消化道、呼吸道,亦可通過血行經胎盤傳播給胎兒。病毒開始在腸道、上呼吸道的內皮細胞和淋巴組織內復制,經血行傳播,其親嗜性靶器官為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血管內皮細胞、肝、胰、肺、生殖器官、骨骼肌、皮膚黏膜等。 柯薩奇病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應強調一般及支持療法,可試用利巴韋林或干擾素。新生兒心肌炎的進展迅速,應給氧及保持安靜,出現心力衰竭時及早采用快速洋地黃療法。給予適當的抗菌藥物以防止繼發細菌感染。有驚厥及嚴重肌痛者給予鎮靜劑或普魯卡因局部封閉,麻醉劑如嗎啡、哌替啶等不宜輕易采用 。 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考慮用
1、柯薩奇病毒A型感染 潛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發熱,全身不適。典型癥狀為皰疹性咽峽炎,即在鼻咽部、會厭、舌和軟腭部出現小皰疹,黏膜紅腫,淋巴濾泡增生、滲出,扁桃體腫大,伴吞咽困難,食欲下降。皮疹可為皰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軀干外周側、背部、四肢背面,呈離心性分
柯薩奇病毒? ? 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一種腸病毒(enterovirus)分為A和B兩類,是一類常見的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體的病毒,感染后人會出現發熱、打噴嚏、咳嗽等感冒癥狀。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質炎性病變,并致胎兒宮內感染和致畸。基因結構? ? 病毒為單股正鏈小
1、血清學檢查 只有屬于以下情況之后的血清型才適合: (1)用于某一特定血清型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時。 (2)已發現特征性臨床表現如流行性胸痛,明顯指示采用某些特定抗原(如B組病毒)來檢測抗體時;或手、足、口腔病通常由柯薩奇A16型病毒所引起時。 (3)已分離出病毒,作為確定血清型時。
妊娠不同時期柯薩奇病毒隱性感染對胎兒畸形、新生兒心腦疾患、母-嬰垂直傳播及剖宮產率無明顯差異,這可能和應用干擾素及抗病毒藥物有關。同時也提示孕婦產前定期柯薩奇病毒的篩查,對控制此病毒的發展及傳播有重要意義 [7] 。 患者應予隔離2周,管理傳染源的重點應放在托幼機構和產房;懷孕婦女患有腸道病毒
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一種腸病毒(enterovirus),分為A和B兩類,是一類常見的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體的病毒,感染后人會出現發熱、打噴嚏、咳嗽等感冒癥狀。 柯薩奇病毒為1948年Gillbert Dalldorf博士和他的同事在尋找治愈脊髓灰質炎疾病的過程中在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