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質雄性不育與葉綠體基因組
CMS 與葉綠體的關系還存在很大的爭議。相對于植物線粒體而言,葉綠體基因組較為保守也較小(120~160 kb),因此對它的認識要比對線粒體深入的多。研究發現植物葉綠體一般分為4個區:兩個反向重復區,大單拷貝區和小單拷貝區。已有多種植物葉綠體的物理圖譜被構建。對高粱的 CMS 系及相應保持系的葉綠體 ndhD 基因的酶切分析表明,CMS 系與相應保持系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且在后續的研究中克隆到了保持系所特有的兩個葉綠體基因片段 ps1A1 和 ps1A2。但 Levings 等對玉米,Kadowaki 等對水稻的葉綠體 DNA 的酶切電泳未發現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間存在差異。對細香蔥、煙草等的研究也發現葉綠體 DNA 與 CMS 無關。因此,葉綠體基因組是否與 CMS 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閱讀全文
細胞質雄性不育與葉綠體基因組
CMS 與葉綠體的關系還存在很大的爭議。相對于植物線粒體而言,葉綠體基因組較為保守也較小(120~160 kb),因此對它的認識要比對線粒體深入的多。研究發現植物葉綠體一般分為4個區:兩個反向重復區,大單拷貝區和小單拷貝區。已有多種植物葉綠體的物理圖譜被構建。對高粱的 CMS 系及相應保持系的葉綠體
細胞質雄性不育與線粒體基因組
根據研究,線粒體基因組的變異重組與 CMS 的關系最為密切。通過對不同材料的 CMS 系和保持系線粒體 DNA 的 RFLP、RAPD、AFLP 等多態性分析表明,CMS 系和保持系在線粒體基因組結構上具有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植物線粒體基因組自身的特點有關。與動物和真菌的線粒體基因組比起來,植物線粒體
細胞質雄性不育與核基因組
對胞質遺傳物質的研究無疑加深了人們對 CMS 現象分子機制的認識,但是 CMS 是一種核質互作的結果,因此核基因組在 CMS 發生過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研究表明在核基因組中可能存在育性恢復(restorer of fertility,Rf)基因。在 Rf 基因存在下,與 CMS 相關的線粒體等胞質
細胞質雄性不育與植物激素研究
生長激素如赤霉素和多胺有利于雄性器官的發育,CMS 水稻不育株幼穗或花藥中赤霉素含量顯著低于相應可育株,此外,外施赤霉素能促進某些植物雄性育性表達。多胺亦是一種重要的促雄激素,在 CMS 玉米中,結合多胺的含量極低,在 CMS 水稻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用多胺處理 CMS 水稻、油菜
細胞質雄性不育與營養物質
對影響 CMS 花發育的營養物質主要集中在一些可溶性蛋白質、游離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方面。蘿卜 CMS 系與保持系的物質代謝研究表明,在不育性的花蕾中可溶性蛋白質、多糖、淀粉及游離脯氨酸含量均低于保持系。花蕾中多糖和淀粉含量低會減緩能量代謝致使細胞產能不足,同時,使花中各部分發育受阻造成敗育。游離脯氨
細胞質雄性不育與酶活性變化研究
同工酶分析表明在不同的材料中過氧化物酶、細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氨酸脫氫酶等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間存在酶活上的差異。對6種具有應用前景的 CMS 小麥和其保持系中國春小麥和華麥8號進行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比較表明,CMS 小麥遠低于其保持系中國春小麥和華麥8號。耿三省 等對 CMS 辣
細胞質雄性不育的概念和應用
細胞質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廣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的一種自然現象,表現為母體遺傳、花粉敗育和雌蕊正常。可被顯性核恢復基因恢復育性。迄今已在150多種植物中發現了 CMS。利用 CMS 培育不育系進行雜交制種,已成為國際制種業的主要趨勢,其可免去人工去
葉綠體基因組
葉綠體是地球上綠色植物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重要細胞器,葉綠體中進行的光合作用是嚴格地受到遺傳控制的。早在20世紀初,人們就已知葉綠體的某些性狀是呈非孟德爾式遺傳的,但直到60年代才發現了葉綠體DNA(chloroplast DNA,ctDNA)。葉綠體基因組是一個裸露的環狀雙鏈DNA分子,其大小在1
Rf 基因對 細胞質雄性不育相關基因的作用
Rf基因可對 CMS 基因轉錄本的穩定性、轉錄后加工、翻譯及翻譯后加工、甚而基因的結構產生影響。對 CMS 小麥(T.timopheevi)的研究表明,CMS 相關片段 orf256 與線粒體基因 coxI 形成嵌合基因 orf256/coxI共轉錄,在 CMS 系中轉錄起始點位于 orf256
蘿卜細胞質雄性不育新獨立恢復位點成功鑒定
近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通過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進行聯合研究,成功鑒定出蘿卜細胞質雄性不育一個新的獨立恢復位點,其恢復作用不依賴于已克隆的恢復基因而存在,但與其緊密連鎖。該恢復位點為克隆具有我國自主產權的蘿卜恢復基因并運用于十字花科植物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 細胞質雄性不育(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