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引起顱內靜脈竇或引流靜脈閉塞的病因多達上百種,其中有20%腦靜脈血栓的病因不明。 (一)按致病機制可將病因大致分為三類 1.各種因素導致血栓形成傾向(血栓前狀態/高凝狀態) 約占全部病因的70%,多見于妊娠產褥期、口服避孕藥、血液及全身系統疾病(如惡性腫瘤晚期)和某些原發性遺傳病。 2.血流紊亂 約占全部病因的5%,如嚴重脫水、心力衰竭和動靜脈瘺等。 3.炎性或感染性疾病 約占全部病因的5%,如硬腦膜、靜脈或靜脈竇壁的感染、滲出或纖維化等疾病。 (二)病因也可分為局部和全身病變兩大類 1.局部病變 (1)感染①硬膜外乳突炎、鼻竇炎、蜂窩組織炎、骨髓炎;②硬膜內急性細菌性和慢性肉芽腫性腦膜炎;③腦實質腦膿腫。 (2)外傷硬膜竇部骨折; (3)腫瘤腦膜瘤、顱骨轉移瘤、癌性腦膜炎等引起硬腦膜竇梗阻; (4)血管性疾病動脈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動靜脈畸形。 2.全身疾病 (1)口服避孕藥、妊......閱讀全文
發病原因 引起顱內靜脈竇或引流靜脈閉塞的病因多達上百種,其中有20%腦靜脈血栓的病因不明。 (一)按致病機制可將病因大致分為三類 1.各種因素導致血栓形成傾向(血栓前狀態/高凝狀態) 約占全部病因的70%,多見于妊娠產褥期、口服避孕藥、血液及全身系統疾病(如惡性腫瘤晚期)和某些原發性遺傳
70%~80%的腦血容量存在于腦靜脈系統內,它對正常顱內壓的維持和快速調節均十分重要,腦靜脈系統與身體其他部位的靜脈不完全相同,腦靜脈和靜脈竇無靜脈瓣,靜脈內血流方向可以逆流,并與顱外靜脈之間有豐富的吻合,海綿竇經眼靜脈與面靜脈相通,穿過卵圓孔和頸靜脈管的導靜脈與翼狀靜脈叢和咽靜脈叢相通,并經基
引起顱內靜脈竇或引流靜脈閉塞的病因多達上百種,其中有20%腦靜脈血栓的病因不明。 (一)按致病機制可將病因大致分為三類 1.各種因素導致血栓形成傾向(血栓前狀態/高凝狀態) 約占全部病因的70%,多見于妊娠產褥期、口服避孕藥、血液及全身系統疾病(如惡性腫瘤晚期)和某些原發性遺傳病。 2.
一般來說靜脈血栓形成有以下三大因素但機體不同部位靜脈血栓,以不同因素為主。 1.靜脈血流滯緩。 2.靜脈管壁損傷 (1)化學性損傷 (2)機械性損傷。 (3)感染性損傷 3.血液成分改變。 (1)血黏度增加 (2)凝血活性增高。 (3)抗凝血活性降低。
1.頭部CT CT可排除其他病變,發現感染性腦靜脈血栓靜脈竇病變,同時還可發現乳突區骨質異常、腦膜瘤、腦膿腫等腦靜脈血栓的病因。 (1)具有相對特異性的直接征象有①束帶征為CT平掃時顯示的皮層靜脈匍行的高密度血栓,是新鮮皮層靜脈血栓的征象。②高密度三角征為CT平掃時上矢狀竇后部的高密度血栓,
病因 1.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繼發于感染病灶,最常發生在海綿竇和乙狀竇,常見病灶有: (1)顏面部病灶特別是危險三角內的癤、癰等化膿性病變易通過眼靜脈進入海綿竇。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狀竇血栓形成。 (3)蝶竇或篩竇炎癥,通過篩靜脈或破壞蝶竇壁而入海綿竇。 (4)頸
1.良性顱內壓增高 臨床表現與亞急性或慢性病程的上矢狀竇或橫竇血栓相似,臨床表現以高顱壓為主,查體除視盤水腫和少數患者有展神經麻痹外無其他異常發現,腦脊液化驗正常,神經影像學檢查無顱內占位病變和腦積水。 2.顱內占位性病變 顱內壓進行性增高和不同的局灶癥狀及體征,結合神經影像學檢查可明確。
1.顱內壓增高 為最常見的表現,可有頭痛、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等癥狀和體征。 (1)頭痛最常見和最主要的癥狀,可見于80%的患者。一般缺乏特異性,典型表現為行走時出現頭痛,臥位、咳嗽或彎腰時加重。其中70%呈亞急性起病,對腦脊液壓力增高或不明原因的頭痛持續存在,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2)視乳頭
顱內靜脈竇閉塞的診斷有一定難度,通常需結合病史、結合病史、臨床表現、腦脊液及影像學改變,特別是MRV、CTV或腦血管造影結果才能明確: 1.病史 部分患者有感染史或相關疾病史。 2.臨床表現 如頭痛、惡心、嘔吐和視乳頭水腫等顱高壓癥狀,以及癲癇發作、偏癱、失語等局部神經定位體征,嚴重者可
1.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繼發于感染病灶,最常發生在海綿竇和乙狀竇,常見病灶有: (1)顏面部病灶特別是危險三角內的癤、癰等化膿性病變易通過眼靜脈進入海綿竇。 (2)耳部病灶如中耳炎或乳突炎可引起乙狀竇血栓形成。 (3)蝶竇或篩竇炎癥,通過篩靜脈或破壞蝶竇壁而入海綿竇。 (4)頸深部或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