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腦膜外膿腫 常繼發于急性額竇炎和額骨骨髓炎。除原發病灶癥狀外,頭痛加重,臥位尤劇;并有嘔吐、脈緩等顱內壓增高表現。由額骨骨髓炎引起者,前額部出現波特隆起。腦脊液檢查一般無異常或僅有反應性蛋白增多。 2、硬腦膜下膿腫 為硬腦膜下腔彌漫性或包裹性積膿。一般有頭痛、發熱和顱內壓增高等癥狀,以及腦脊液細胞數和蛋白量增高。應注意本病常兼有化膿性腦膜炎或其它顱內感染,故經治療的腦脊液雖漸趨正常,但全身情況和腦癥狀可能無好轉,甚或出現腦局灶性癥狀。由于本病缺乏特異性獨立癥狀,故須借助CT掃描和手術探查方能確認。 3、化膿性腦膜炎 若因顱面外傷、手術損傷或在感冒時游泳引起者一般發病較急,若由鼻竇炎引者有時發病緩慢。癥狀和體征與其他原因所致的腦膜炎基本相似。 4、腦膿腫 多見由額竇炎引起額葉膿腫,少數蝶竇炎引起者則在顳葉,個別病例尚有引起腦下垂體膿腫者。臨床表現為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和視神經萎縮。因額葉為大腦靜區,定位性體征常不......閱讀全文
1、硬腦膜外膿腫 常繼發于急性額竇炎和額骨骨髓炎。除原發病灶癥狀外,頭痛加重,臥位尤劇;并有嘔吐、脈緩等顱內壓增高表現。由額骨骨髓炎引起者,前額部出現波特隆起。腦脊液檢查一般無異常或僅有反應性蛋白增多。 2、硬腦膜下膿腫 為硬腦膜下腔彌漫性或包裹性積膿。一般有頭痛、發熱和顱內壓增高等癥狀,以及
癥狀體征 1、硬腦膜外膿腫 常繼發于急性額竇炎和額骨骨髓炎。除原發病灶癥狀外,頭痛加重,臥位尤劇;并有嘔吐、脈緩等顱內壓增高表現。由額骨骨髓炎引起者,前額部出現波特隆起。腦脊液檢查一般無異常或僅有反應性蛋白增多。 2、硬腦膜下膿腫 為硬腦膜下腔彌漫性或包裹性積膿。一般有頭痛、發熱和顱內壓增高
鼻源性顱內并發癥較耳源性者少見,鼻及鼻竇外傷、異物和手術所引起的感染較單純發生于炎癥之后者又為多見。鼻源性硬腦膜外膿腫常繼發于急性額竇炎和額骨骨髓炎,為竇壁破壞或靜脈炎所引起而在顱骨與硬腦膜之間形成局限性膿腫。鼻源性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也是較為嚴重的顱內并發癥之一。鼻源性顱內并發癥的腦膿腫以額竇炎
鼻和鼻竇顱底密切的解剖學關系亦是鼻源性顱內并發癥的基礎: (1)鼻腔頂壁(篩板)、篩竇頂壁和額竇后壁均是前顱底結構,這些結構有時先天缺損,致鼻和鼻竇粘膜與硬腦膜相貼。 (2)額竇粘膜靜脈與硬腦膜和蛛網膜的靜脈相通,額骨板障靜脈匯入上矢狀竇,蝶骨板障靜脈匯入海綿竇。 (3)嗅神經鞘膜與硬腦膜
病灶性鼻竇應行鼻竇手術。對引起硬腦膜外膿腫者術中應去除壞死的竇壁直至正常范圍,廣泛暴露硬腦膜,使膿腫充分引流。對硬腦膜下膿腫者還須切開硬腦膜徹底排膿并沖洗。額葉膿腫者則應請神經外科合作手術。對化膿性腦膜炎可施行腰椎穿刺放出適量腦脊液以降低顱內壓。對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還須考慮應用抗凝劑。對任何顱內
病因 鼻和鼻竇顱底密切的解剖學關系亦是鼻源性顱內并發癥的基礎: (1)鼻腔頂壁(篩板)、篩竇頂壁和額竇后壁均是前顱底結構,這些結構有時先天缺損,致鼻和鼻竇粘膜與硬腦膜相貼。 (2)額竇粘膜靜脈與硬腦膜和蛛網膜的靜脈相通,額骨板障靜脈匯入上矢狀竇,蝶骨板障靜脈匯入海綿竇。 (3)嗅神經鞘膜
顳葉硬腦膜外膿腫常缺乏典型癥狀,其臨床表現與膿腫大小有一定關系,小膿腫可無明顯癥狀,或偶有輕微頭痛,而于常規乳突手術中偶然發現,膿腫較大時,可出現病側持續性頭痛,低頭及臥倒時頭痛加重,常有不規則低熱,若上述癥狀每隨耳內流膿之突然增多而減輕,同時骨膜穿孔處可見明顯搏動時,應疑及本病,個別體積大的硬
癥狀體征 顳葉硬腦膜外膿腫常缺乏典型癥狀,其臨床表現與膿腫大小有一定關系,小膿腫可無明顯癥狀,或偶有輕微頭痛,而于常規乳突手術中偶然發現,膿腫較大時,可出現病側持續性頭痛,低頭及臥倒時頭痛加重,常有不規則低熱,若上述癥狀每隨耳內流膿之突然增多而減輕,同時骨膜穿孔處可見明顯搏動時,應疑及本病,個
全身癥狀表現為不規則高熱、寒戰乏力、全身肌肉酸疼、精神萎靡、皮下淤血等感染和敗血癥癥狀。局灶性癥狀有癲癇發作、意識障礙、視盤水腫等。炎性顱內靜脈血栓形成均繼發于感染病灶,最常發生在海綿竇和乙狀竇。若發生炎癥性海綿竇血栓形成,可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常見并發癥有:腦膜炎、腦膿腫、頸內動脈炎及垂體感染
病理因素 一般來說,靜脈血栓形成有以下三大因素,但機體不同部位靜脈血栓,以不同因素為主。 1.靜脈血流滯緩。 2.靜脈管壁損傷。 (1)化學性損傷。(2)機械性損傷。(3)感染性損傷。 3.血液成分改變。 (1)血黏度增加。(2)凝血活性增高。(3)抗凝血活性降低。 并發癥狀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