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上說,發病原因并不明確,有關病因學調查歸納起來分環境因素與宿主因素兩類。環境致病原包括物理因素如離子射線與非離子射線,化學因素如亞硝酸化合物、殺蟲劑、石油產品等,感染因素如致瘤病毒和其他感染。但除了治療性的離子射線照射以外,迄今還沒有毫無爭議的環境因素。宿主的患病史、個人史、家族史同顱內腫瘤發生發展的關系,有些已經肯定,有些并未受到廣泛的認可,而有些已經基本排除。......閱讀全文
總體上說,發病原因并不明確,有關病因學調查歸納起來分環境因素與宿主因素兩類。環境致病原包括物理因素如離子射線與非離子射線,化學因素如亞硝酸化合物、殺蟲劑、石油產品等,感染因素如致瘤病毒和其他感染。但除了治療性的離子射線照射以外,迄今還沒有毫無爭議的環境因素。宿主的患病史、個人史、家族史同顱內腫瘤
病例1:女,47歲,維族。頻繁頭痛、嘔吐2周余,言語不清伴右側肢體無力1周入院。2周前有發熱病史,抗感染治療后體溫正常。高血壓病史5年。?體格檢查:神志清,運動性失語,頸軟,右上肢肌力1級,右下肢肌力3級,肌張力低,右側巴氏征(+)。CT平掃示左額頂葉及右頂葉不規則片狀低密度影(圖1a)。核磁檢查示
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 ⑴顱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大如腦組織體積增大(腦水腫)、腦脊液增多(腦積水)、顱內靜脈回流受阻或過度灌注,腦血流量增加,使顱內血容量增多。 ⑵顱內占位性病變使顱內空間相對變小如顱內血腫、腦腫瘤、腦膿腫等。 ⑶先天性畸形使顱腔的容積變小如狹顱癥、顱底凹陷癥等。
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 ⑴.顱腔內容物的體積增大如腦組織體積增大(腦水腫)、腦脊液增多(腦積水)、顱內靜脈回流受阻或過度灌注,腦血流量增加,使顱內血容量增多。 ⑵.顱內占位性病變使顱內空間相對變小如顱內血腫、腦腫瘤、腦膿腫等。 ⑶.先天性畸形使顱腔的容積變小如狹顱癥、顱底凹陷癥
病例3:55歲男性,因左眼視物模糊2周入院。入院體格檢查:右眼視力0.6,矯正至1.0,左眼視力0.08,矯正至0.5;其余未見異常。垂體相關激素正常,顱腦MRI檢查見鞍結節稍長T1、稍長T2信號影,增強后均勻強化,有腦膜尾征(圖1E、1F);鞍區見稍長T1、稍長T2信號影,增強后輕度強化,蝶鞍擴張
顱內共存腫瘤,是指顱內同時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腫瘤,根據解剖關系分為共定位腫瘤和遠隔腫瘤,根據起源分為碰撞腫瘤與腫瘤-腫瘤轉移。顱內共存腫瘤容易被誤診或漏診。本文報道4例顱內共存腫瘤,并結合文獻復習,以提高對顱內共存腫瘤的認識。?1.病例資料?病例1:40歲女性,因頭痛、惡心20d入院。顱腦MRI檢
本瘤源于頸靜脈球體或舌咽神經鼓支,形成血管性肉芽組織,有包膜,色暗紅,表面光滑或略有側顱底結節,顯微鏡下見其由多角形上皮樣細胞團塊圍繞的薄壁血管構成,血管無收縮功能易出血,瘤細胞大小不一,胞漿豐富,核橢圓,不分裂,嗜鉻反應陰性,瘤細胞間有少量淋巴細胞,成纖維細胞及彈力纖維。腫瘤生長緩慢,可向鄰近
1.顱骨X線平片 了解有無顱內壓增高征(顱縫分離及指壓跡增多等)及有無異常鈣化斑(多見于顱咽管瘤和少枝膠質瘤)。 2.腦血管造影 腫瘤有占位效應時可見血管移位;血供豐富的腫瘤可見腫瘤異常染色。 3.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不A僅可以精確定位,尚可了解腫瘤大小,囊實性,有無鈣化,血運
小兒出現無明顯原因的反復發作性頭痛和嘔吐時,應考慮顱內腫瘤的可能性,不可因癥狀緩解而放松警惕,應進行仔細耐心的神經系統查體,對疑有顱內腫瘤的患兒應酌情做腦CT、MRI等檢查。
生長于顱內的腫瘤通稱為腦瘤,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腫瘤發生自腦、腦膜、腦垂體、顱神經、腦血管和胚胎殘余組織者,稱為原發性顱內腫瘤。由身體其他臟器組織的惡性腫瘤轉移至顱內者,稱為繼發性顱內腫瘤。顱內腫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