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片可見革蘭氏陽性球菌是什么意思
如果將細菌作革蘭氏染色,凡染后菌體呈紫色的,稱“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陽性球菌有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腸球菌等。......閱讀全文
革蘭氏染色技巧
何為革蘭氏染色: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鑒別染色方法中最常使用的,染色結果可區分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是鑒定細菌最重要的分類依據之一。 染色有4種試劑: 初染劑:結晶紫,步驟中最先使用的試劑,把細菌染成藍紫色。 媒染劑:革蘭氏碘液,可與初染劑結合,形成結晶紫及碘復合物(CV-I),加強染料顏
細菌革蘭氏染色
一、目的 了解細菌革蘭氏染色原理,并掌握其方法。二、原理革蘭氏染色法是一種重要的鑒別細菌的方法,根據各種細菌對這種染色法的反應不同,可把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兩大類。因此,該方法對于細菌的分類,鑒定及生產應用都有重要意義。其染色原理是利用細菌的細胞壁組成成分和結構的不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
如何區分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染色反應:革蘭氏陽性菌在染色過程中會保留紫色的晶紫染料,而革蘭氏陰性菌則會失去紫色染料,被染成紅色或粉紅色。 細胞壁結構: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較厚,主要由多層肽聚糖和肽聚糖間的肽鏈組成,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較薄,由一層薄的肽聚糖和外膜組成。 細胞壁通透性: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通透性較低,不
革蘭氏染色小常識
一、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于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致密,故遇乙醇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細菌先經堿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后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后再用一種紅色染料
革蘭氏染色flash演示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1)涂片2)自然干燥3)火焰固定4)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鐘。自來水沖洗。5)加碘液覆蓋涂面染1分鐘。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6)加95%酒精數滴,并輕輕搖動進行脫色,3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7)蕃紅梁色液(稀)染
革蘭氏陽性細菌的轉化
一、革蘭氏陽性細菌,轉化過程的幾個階段: 1.細菌感受態的形成 由于分泌一種稱為感受態因子的小蛋白而導致細菌感受態的形成。 2.轉化因子的吸收雙鏈DNA片段與感受態受體菌的細胞表面特定位點結合,并激活臨近的核酸酶。DNA雙鏈中的一條單鏈逐步降解,同時另一條單鏈逐步進入細胞 3.整合復合物前體的形成
什么是革蘭氏陽性球菌?
革蘭氏陽性球菌(Gram-positive cocci)是一類細菌的總稱,它們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形態。這些細菌的細胞壁結構使其能夠保留革蘭氏染色劑,因此在革蘭氏染色中呈現紫色。 革蘭氏陽性球菌包括多種不同的細菌種類,其中一些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常見共生菌,但也有一些可以引起疾病。以
細菌的革蘭氏染色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G+菌細胞壁肽聚糖含量多,結構致密,脂質少,乙醇不易滲入脫色;G-菌細胞壁肽聚糖含量少,結構疏松,脂質多,乙醇容易溶解脂質而滲入脫色。G+菌菌體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鎂鹽,能與結晶紫、碘牢固結合,使乙醇不易將其脫色;G-菌菌體核糖核酸鎂鹽含量少,容易被乙醇脫色。G+菌等電點比G-菌低,在同樣P
革蘭氏染色的操作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1)涂片固定。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鐘。3)蒸餾水沖洗。4)加碘液覆蓋涂面染約1分鐘。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6)加95%酒精數滴,并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鐘后,蒸餾水沖洗。干燥,
革蘭氏染色的實驗流程
1、 取載玻片用紗布擦干,載玻片的一面用marker筆畫一個小圈(用來大致確定菌液滴的位置)。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2、 涂片: 液體培養基:左手持菌液試管,在酒精燈火焰附近5cm左右打開管蓋;右手持接種環在火焰中燒灼滅菌,等冷卻后從試管中沾取菌液一環,在潔凈無脂的載玻片上涂
革蘭氏陽性細菌的轉化
?一、革蘭氏陽性細菌,轉化過程的幾個階段:?1.細菌感受態的形成?由于分泌一種稱為感受態因子的小蛋白而導致細菌感受態的形成。?2.轉化因子的吸收?雙鏈DNA片段與感受態受體菌的細胞表面特定位點結合,并激活臨近的核酸酶。DNA雙鏈中的一條單鏈逐步降解,同時另一條單鏈逐步進入細胞。?3.整合復合物前體的
細菌的革蘭氏染色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G+菌細胞壁肽聚糖含量多,結構致密,脂質少,乙醇不易滲入脫色;G-菌細胞壁肽聚糖含量少,結構疏松,脂質多,乙醇容易溶解脂質而滲入脫色。G+菌菌體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鎂鹽,能與結晶紫、碘牢固結合,使乙醇不易將其脫色;G-菌菌體核糖核酸鎂鹽含量少,容易被乙醇脫色。G+菌等電點比G-菌低,在同樣
革蘭氏陰性菌與革蘭氏陽性菌的區別是什么?
革蘭氏染色是一種常用的細菌分類方法,可以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較厚,主要由多層肽聚糖和肽聚糖間的肽鏈組成,且細胞壁中含有較多的酸性物質,使得染色時能夠保留紫色晶紫染料,呈現出紫色。 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較薄,主要由單層肽聚糖和脂多糖組成,且細胞壁中含有
關于革蘭氏染色原理的介紹
G﹢菌:細胞壁厚,肽聚糖網狀分子形成一種透性障,當乙醇脫色時,肽聚糖脫水而孔障縮小,故保留結晶紫-碘復合物在細胞膜上。呈紫色。 Gˉ菌:肽聚糖層薄,交聯松散,乙醇脫色不能使其結構收縮,其脂含量高,乙醇將脂溶解,縫隙加大,結晶紫-碘復合物溶出細胞壁,沙黃復染后呈紅色。
簡述革蘭氏染色的鑒定原理
該染色法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由這兩類菌的細胞壁結構和成分的不同所決定的。G-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類脂質,而且肽聚糖層較薄、交聯度低,故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溶解了類脂質,增加了細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易于滲出,結果細菌就被脫色,再經蕃紅復染后就成紅色。G
革蘭氏陰性菌的概況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通透性增強,使龍膽紫極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再度染上復染液番紅的時候,便呈現紅色了。
革蘭氏染色法的概念
革蘭氏染色法,是指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重要的鑒別染色法,屬于復染法。這種染色法是由丹麥醫生革蘭于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鑒別肺炎球菌與克雷伯肺炎菌。革蘭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未經染色的細菌,由于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區別。經染色后,陽性菌呈紫色,
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基本介紹
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復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 以[大腸桿菌]為代表。大腸桿菌為兼氣性菌種,一般生存于腸道中及厭氧的還境中。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特
革蘭氏陰性菌的特性
1、胞質膜(Cytoplasmic membrane):存在于細胞質中各膜結合細胞器中的膜,包括核膜、內質網膜、高爾基體膜、溶酶體膜、線粒體膜、葉綠體膜、過氧化物酶體膜等。 2、肽聚糖薄層,比革蘭氏陽性菌要薄得多 。 3、外層膜(outer membrane),是在肽聚糖層之外的膜,內含有脂
革蘭氏染色反應的相關介紹
革蘭氏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而且還可將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復染顏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 細菌對于革
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相關介紹
革蘭氏陽性菌是能夠用革蘭氏染色染成深藍或紫色的細菌,相反革蘭氏陰性菌不能被染色。它們細胞壁中含有較革蘭氏陽性細菌大量的肽聚糖,但經常缺乏革蘭氏陰性菌所擁有的第二層膜和脂多糖層。 革蘭氏陽性菌包含細菌中的一個大門——厚壁菌門(Firmicutes),包括一些著名的屬,如芽孢桿菌(Bacillus
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
革蘭氏染色法的意義就在于鑒別細菌,把眾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2]?在治療上,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霉素敏感(結核桿菌對青霉素不敏感):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于革蘭氏陽性菌,它們能產生外毒素使人致病,可以選擇青霉素族,頭孢曲松鈉等。
革蘭氏染色的注意事項
用途:用于細菌革蘭氏染色實驗成分:結晶紫染色液(每瓶):結晶紫 0. 1g95%乙醇 2mL1%草酸銨水溶液 8mL革蘭氏碘液(每瓶):碘 0.033g碘化鉀 0.067g蒸餾水 10mL脫色酒精(每瓶):95%酒精 10mL沙黃復染液(每瓶):沙黃 0.025g95%乙醇 1mL蒸餾水 9mL使用
革蘭氏染色的關鍵環節
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鑒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鑒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沒有精準掌握革蘭氏染色的微生物檢驗員,不會是一個合
什么是革蘭氏陽性菌?
革蘭氏陽性菌是一類細菌,其細胞壁結構特殊,能夠抵抗革蘭氏染色劑的脫色作用,因此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紫色或藍色。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主要由多層的肽聚糖和肽聚糖間的肽鏈組成,這些結構使得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比革蘭氏陰性菌更加厚實和堅硬。 革蘭氏陽性菌包括許多重要的致病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等
革蘭氏染色液染色法
??1.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混合菌液。????2.結晶紫染色液。????3.革蘭氏碘液。????4.95%酒精。????5.番紅染液。????6.載玻片。方???法?????一、涂片標本的制備(見實驗一)????二、革蘭氏染色法?????1.初染:在上述已固定的涂片上,滴加結晶紫染液,染色1分鐘,水洗
革蘭氏染色的步驟和原理
原理: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該染色法之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因為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是基于細菌細胞壁特殊化學組分進行染色的。步驟:(一)涂片固定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
什么是革蘭氏陰性球桿菌
為了對細菌進行分類,常用染色的方法,即將細菌涂于玻片上,用某種染料進行初染。在革蘭氏染色反應呈紅色的桿狀或類似桿狀的細菌稱革蘭氏陰性球桿菌,以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為代表。
如何根據細胞壁結構區分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染色法是一種常用的細菌分類方法,根據細菌細胞壁的結構和組成不同,可以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主要由多層厚的肽聚糖和少量的肽聚糖組成,沒有外膜。而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則由一層薄的肽聚糖和一層較厚的外膜組成。 在革蘭氏染色過程中,革蘭氏陽性菌會被染成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