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體的介紹
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在人類腸道致細胞病變的孤兒病毒(ECHO病毒)。1970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這些病毒歸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在上述已命名的3種腸道病毒的67個型別以后發現的腸道病毒﹐都按腸道病毒序數編號命名﹐即68﹑69﹑70﹑71﹑72型腸道病毒等。 腸道病毒顆粒小﹐呈20面體﹐直徑24~30nm﹐不含類脂體﹐核心有單鏈核糖核酸﹐耐乙醚和其它脂溶劑﹐耐酸﹐對各種抗生素﹑抗病毒藥﹑去污劑有抵抗作用。多數病毒在細胞培養中產生細胞病變。 腸道病毒通常寄生于腸道﹐僅于少數情況下﹐進入血流或神經組織。正常的病毒攜帶者不多見﹐隱性感染甚為普遍﹐人受染后出現臨床癥狀的也是少數。......閱讀全文
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體的介紹
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和在人類腸道致細胞病變的孤兒病毒(ECHO病毒)。1970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這些病毒歸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在上述已命名的3種腸道病毒的67個型別以后發現的腸道病毒﹐都按腸道病毒序數編號命名﹐即68﹑69﹑70﹑71﹑72型腸道病毒等。
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體是什么
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庫克薩基病毒和在人類腸道致細胞病變的孤兒病毒(ECHO病毒)。1970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這些病毒歸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在上述已命名的3種腸道病毒的67個型別以后發現的腸道病毒﹐都按腸道病毒序數編號命名﹐即68﹑69﹑70﹑71﹑72型腸道病毒等。
腸道病毒感染的傳播途徑的介紹
人是人腸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病毒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通過手指﹑餐具和食物)傳播擴散。感染者的咽部和腸中有病毒存在﹐從糞中排病毒的時間較長﹐可持續幾周。糞-口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偶然也可以通過飛沫傳播。病毒在污水中存活的時間甚長。 發病及臨床表現 人食入病毒后﹐經過7~14日﹐存在于咽部和
腸道病毒感染的基本信息介紹
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致腸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entero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 ECHO簡稱埃可病毒)及新型腸道病毒共71個血清型,本屬病毒感染分布廣泛,臨床表現復雜多樣。脊髓灰質炎已有專章論述,本節介紹除
腸道病毒感染的診斷
依賴于檢測病原和抗體。這些病毒可以存在于糞﹑血液﹑腦脊液﹑脊髓﹑眼結膜分泌物以及咽部﹑腦﹑心﹑肝和皮膚或黏膜的病變部位。可用組織培養法或動物接種法分離病毒﹐然后用相應的抗血清鑒定。檢測抗原的快速和靈敏的方法有免疫熒光法﹑ 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和核酸雜交法等。檢測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的抗體滴度﹐若有4
腸道病毒感染的概述
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輕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熱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腦﹑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損﹐預后較差﹐并可遺留后遺癥或造成死亡。本類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全年都有﹐在溫帶夏季多見﹐在溫暖﹑潮濕﹑衛生條件差﹑人群擁擠的地區發病率高。成人和兒童均可發病﹐兒童較多見。有
腸道病毒感染的簡介
腸道病毒屬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臨床表現輕者只有倦怠、乏力、低熱等﹐重者可全身感染﹐腦、脊髓、心、肝等重要器官受損,預后較差,并可遺留后遺癥或造成死亡。本類疾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熱帶和亞熱帶全年都有﹐在溫帶夏季多見﹐在溫暖﹑潮濕﹑衛生條件差﹑人群擁擠的地區發病率高。成人和兒童均可發病﹐兒童較多見。有
腸道病毒感染的診斷檢查
一、流行病學 接觸史及發病季節對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二、臨床表現 出現上述臨床癥候群而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應考慮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三、實驗室檢查 1.病毒分離 從病人體液(胸水、心包液、腦脊液、血液、皰疹液等)或活檢及尸檢組織分離出病毒有診斷價值,但單從咽拭或糞便中分離到病毒不能確診
病原體檢測--腸道真菌病檢測介紹
腸道真菌病檢測介紹: 腸道真菌病多繼發于其他疾病,可由假絲酵母菌等引起,也可由鵝口瘡或皮膚黏膜假絲酵母菌所引起。腸道真菌病檢測正常值: 真菌培養陰性。腸道真菌病檢測臨床意義: 糞便鏡檢及培養對該病診斷有一定價值。但由于在正常情況下該菌可以生存,這樣就給本病的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不能單純依
腸道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
腸道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復雜多變,病情輕重差別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癥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臨床表現。 (一)呼吸道感染 埃可病毒及柯薩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以上呼吸道感染為常見,也可引起嬰兒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腸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兒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 (二)皰疹性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