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葉腫瘤的影像學檢查
1.顱骨平片 (1)顱內壓增高征如腦回壓跡增多、鞍背及后床突萎縮和脫鈣、顱腔輕度擴大、骨縫分離等;松果體鈣化移位。 (2)腫瘤鈣化可見于腦膜瘤、顱咽管瘤、脊索瘤、少突膠質細胞瘤、部分星形細胞瘤等。 (3)其他征象如腦膜瘤所致的骨破壞或骨增生,轉移瘤引起的骨破壞,前庭神經施萬細胞瘤的內聽道擴大,垂體腺瘤的蝶鞍擴大或局限性鞍底破壞等。 2.腦血管造影 (1)術前評估腫瘤同重要血管的關系 (2)判定髓外腫瘤(如腦膜瘤)對靜脈竇的壓迫程度和靜脈竇的開放情況 (3)血管性病變或血供豐富的腫瘤可顯示和/或栓塞供血動脈 (4)合并出血者除外血管畸形和動脈瘤。 3.CT (1)直接征象包括腫瘤密度、位置、大小、形狀、數目及邊緣,有無壞死、囊變、出血、鈣化及強化。 (2)間接征象包括腫瘤周圍水腫、占位表現(腦室、腦池、腦溝的狹窄、變形和移位)、骨質改變(腦膜瘤的骨質增生和破壞,垂體瘤的蝶鞍擴大和破壞,前庭神經施萬細胞瘤的......閱讀全文
枕葉腫瘤的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外傷等因素有關,其中環境因素可能與離子射線與非離子射線、殺蟲劑、亞硝胺化合物、致腫瘤病毒和其他感染因素等有關,宿主因素主要與宿主的患病史、個人史、家族史等有關。
枕葉腫瘤的臨床表現
就解剖結構而言,枕葉主要包括紋狀區(17區)的視覺中樞及其周圍的視聯合區(18、19區)等。從生理功能上講,枕葉是最高級的視覺分析器,即所謂的“視覺中樞”。因此,枕葉腫瘤所致之主要臨床表現為視覺方面的功能障礙。 1.視幻覺(視覺發作) 為枕葉腫瘤(刺激性病變)使視覺中樞受刺激時常引起的癥狀,
枕葉腫瘤的影像學檢查
1.顱骨平片 (1)顱內壓增高征如腦回壓跡增多、鞍背及后床突萎縮和脫鈣、顱腔輕度擴大、骨縫分離等;松果體鈣化移位。 (2)腫瘤鈣化可見于腦膜瘤、顱咽管瘤、脊索瘤、少突膠質細胞瘤、部分星形細胞瘤等。 (3)其他征象如腦膜瘤所致的骨破壞或骨增生,轉移瘤引起的骨破壞,前庭神經施萬細胞瘤的內聽道擴
枕葉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上述典型的視覺方面的功能障礙,多可將病變定位于枕葉,鑒別診斷主要需與枕葉的非腫瘤性占位病變引起的視力障礙和其他部位病變引起的視力障礙相鑒別。 1.腦膿腫 急性期類似低級別星形細胞瘤表現(但有片狀或腦回樣強化,病變不限于白質),膿腫形成期類似高級別星形細胞瘤表現(但壁薄、均勻、有張力感、無
幕上枕葉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術后遠隔部位血腫病例報告
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種起源于神經外胚層,由原始未分化的小圓形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1973年Hart和Earle首先報道,根據發病部位不同,分為外周PNET和中樞PNET。后者根據2000年WHO分類分為髓母細胞瘤和大腦PN
淺談枕葉癲癇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策略-1
枕葉癲癇為癇性發作起源于枕葉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由于其發作的表現與額葉癲癇及顳葉癲癇有一定相似之處,常容易造成誤診。因此,本研究對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癲癇中心癲癇外科自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經規范無創術前評估或有創的立體腦電圖(SEEG)檢查證實,行手術治療的14例枕葉癲癇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
淺談枕葉癲癇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策略-2
?圖1?基于MRDTI研究將枕葉功能分為8個集群?枕葉視覺傳導通路的研究報道很多。有文獻將其分為腹側信息流和背側信息流,腹側信息流確定“什么”,即事物屬性;而背側信息流則確定“哪里”,即位置信息。而以后有研究將之進一步細化,將背側信息流進一步分為腹背側信息流和背背側信息流。正是基于視覺傳導通路的復雜
結節性硬化癥繼發頂枕葉癲癇的外科治療病例分析
結節性硬化癥(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以累及全身多個臟器的多發進展性錯構瘤為特點,人群中患病率約1/14000~1/6000。TSC累及神經系統主要引起癲癇及智力下降,85%以上的TSC患者會繼發癲癇,其發作形式以局灶性發作為
顱內孤立性纖維瘤并肺轉移病例分析-1
顱內孤立性纖維瘤(intracranial?solitary?fibrous?tumor,ISFT)是顱內少見的局灶性生長的梭形細胞腫瘤。目前多數觀點認為孤立性纖維瘤起源于間葉細胞,雖然中樞神經系統的脈管、腦脊髓膜等均起源于間葉組織,但因顱內間葉細胞相對較少,文獻提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孤立性纖維瘤很少,
小腦幕腦膜瘤的發病機制
腫瘤經纖維型居多血供主要來源于基底動脈和腦膜動脈中國有學者將其分為:幕上型可壓迫枕葉和中腦;幕下型,可壓迫小腦與腦干;幕上下型可壓迫上下相鄰結構從手術入路考慮可分為四型:幕葉型腫瘤起源于小腦幕本身(小腦幕葉的上下表面);切跡型,腫瘤起源于小腦幕的游離緣;鐮幕型,腫瘤起源于大腦鐮與小腦幕的結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