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臨床表現介紹
1.急性單純性膀胱炎 發病突然,女性患者發病多與性活動有關。主要表現是膀胱刺激征,即尿頻、尿急、尿痛,膀胱區或會陰部不適及尿道燒灼感;尿頻程度不一,嚴重者可出現急迫性尿失禁;尿混濁、尿液中有白細胞,常見終末血尿,有時為全程血尿,甚至見血塊排出。一般無明顯的全身感染癥狀,體溫正常或有低熱。 2.急性單純性腎盂腎炎 (1)泌尿系統癥狀包括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血尿;患側或雙側腰痛;患側脊肋角有明顯的壓痛或叩擊痛等; (2)全身感染的癥狀如寒戰、高熱、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常伴有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和血沉增快。 3.無癥狀菌尿 無癥狀菌尿是一種隱匿性尿路感染,多見于老年女性和妊娠期婦女,患者無任何尿路感染癥狀,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4.復雜性尿路感染 復雜性尿路感染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常伴有增加獲得感染或治療失敗風險的其他疾病,可伴或不伴有臨床癥狀(如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腰背部疼痛,脊肋角壓痛......閱讀全文
尿路感染的臨床表現介紹
1.急性單純性膀胱炎 發病突然,女性患者發病多與性活動有關。主要表現是膀胱刺激征,即尿頻、尿急、尿痛,膀胱區或會陰部不適及尿道燒灼感;尿頻程度不一,嚴重者可出現急迫性尿失禁;尿混濁、尿液中有白細胞,常見終末血尿,有時為全程血尿,甚至見血塊排出。一般無明顯的全身感染癥狀,體溫正常或有低熱。 2
尿路感染的基本信息介紹
尿路感染根據感染部位分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根據兩次感染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孤立或散發性感染和復發性感染,后者又可分為再感染和細菌持續存在,細菌持續存在也稱為復發;根據感染發作時的尿路狀態又可分為單純性尿路感染、復雜性尿路感染及尿膿毒血癥。尿路感染常多發于女性,尤其多發于性生活活躍期及絕經后女性
妊娠期尿路感染的治療介紹
(1)無癥狀菌尿妊娠期間無癥狀菌尿發生率高達4%~7%,常發生于妊娠的第一個月,其中多達40%病例可進展為急性腎盂腎炎,因此建議在妊娠早期應該常規對孕婦進行尿培養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無癥狀菌尿患者。目前建議對于這類患者應該采取抗感染治療。推薦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給予3-5天抗菌藥物治療。可選用一下列方
導尿管相關的尿路感染的治療介紹
(1)無癥狀菌尿大多數無癥狀菌尿不推薦使用抗生素治療。一些例外情況推薦進行適當治療:毒力較強的微生物造成的院內感染;可能出現嚴重并發感染風險的患者;泌尿系統手術的患者;某些可引起高菌血癥發生率的菌株感染;以及年齡較大的女性患者移除導管后可能需要短期治療。 (2)有癥狀的感染推薦在取尿樣培養前及
尿路感染的診斷與治療——尿路感染的發病機制
尿路感染(簡稱尿感)是由多種病原引起的尿道、膀胱、輸尿管、腎盂粘膜和(或)腎間質的炎癥。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極少數為病毒、真菌、衣原體和支原體。尿感是泌尿內科最常見的疾病,人群發病率約為2%。尿感按其是否伴有易患因素分為單純性尿感和復雜性尿感。單純性尿感不伴有易患因素,主要為女性的急性膀胱炎,大多可經
女性非妊娠期尿路感染的治療方法介紹
(1)急性單純性膀胱炎治療建議采用三日療法治療,即口服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或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由于單劑量療法的療效不如三日療法好,目前,不再推薦使用。對于致病菌對磺胺甲基異惡唑耐藥率高達10%~20%的地區,可采用呋喃妥因治療。 (2)急性單純性腎盂腎炎治療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14天,對于
關于女性非妊娠期尿路感染的治療介紹
(1)急性單純性膀胱炎治療建議采用三日療法治療,即口服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或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由于單劑量療法的療效不如三日療法好,目前,不再推薦使用。對于致病菌對磺胺甲基異惡唑耐藥率高達10%~20%的地區,可采用呋喃妥因治療。 (2)急性單純性腎盂腎炎治療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14天,對于
尿路感染的過篩檢查
尿路感染的頻度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約有70 %~80 %因無癥狀而忽略不治, 成為導致發展成腎臟病的一個原因。無癥狀性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很高,18 %的婦女有潛 在性尿路感染。(一) 氧化三苯四氮唑還原試驗此法是利蒙 (Limon) 在1962 提出的一種尿路感染診斷試驗。當尿中細菌在105 個/m
尿路感染的臨床治療
? 尿路感染(UTl)是由各種病原體入侵泌尿系統引起的疾病。尿路感染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可發生于所有人群,多見于女性,尤其是育齡期婦女。男性發病較少,嬰幼兒、老年人、腎移植患者、尿道結構或功能異常者容易患病。??? 單純性尿路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是革蘭陰性桿菌,其中大腸埃希菌占80%以上。復雜
分析尿路感染的原因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單一細菌引起的。其中90%的門診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腸埃希桿菌,此菌血清分型可達140種,致尿感型大腸埃希桿菌與病人糞便中分離出來的大腸埃希桿菌屬同一種菌型,多見于無癥狀菌尿或無并發癥的尿感;變形桿菌、產氣桿菌、克雷白肺炎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糞鏈球菌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