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恙蟲病東方體的基本介紹
是恙蟲病(叢林斑疹傷寒)的病原體。該菌呈多形性,以短桿為主,成對排列。吉姆薩染色呈紫紅色。它與其他立克次體結構有較大不同,它無黏液層,微莢膜,肽聚糖及脂多糖等結構,細胞外層顯著厚與細胞內層,有耐熱多糖抗原和特異性抗原等。致病機制以及致病物質均尚不清楚。恙蟲病,由攜帶恙蟲病東方體的恙螨叮咬人體導致。臨床癥狀為被叮咬處出現丘疹,皮損破裂后形成潰瘍,潰瘍上蓋有黑色焦痂,是恙蟲病的特征之一。全身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大,毒血癥等,嚴重者可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心肌炎,肺炎等,預后不良。......閱讀全文
關于恙蟲病東方體的基本介紹
是恙蟲病(叢林斑疹傷寒)的病原體。該菌呈多形性,以短桿為主,成對排列。吉姆薩染色呈紫紅色。它與其他立克次體結構有較大不同,它無黏液層,微莢膜,肽聚糖及脂多糖等結構,細胞外層顯著厚與細胞內層,有耐熱多糖抗原和特異性抗原等。致病機制以及致病物質均尚不清楚。恙蟲病,由攜帶恙蟲病東方體的恙螨叮咬人體導致
檢查恙蟲病的相關介紹
1.血象 白細胞總數減少,最低可達2×109/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類常有核左移。 2.血清學檢查 (1)外-斐反應外-斐反應亦稱變形桿菌凝集試驗,患者血清中抗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抗體能與變形桿菌OXK抗原起凝集反應,為診斷提供依據。 (2)補體結合試驗陽性率較高,特異性較強,且持續陽性時間
恙蟲病的診斷和治療介紹
診斷 1.流行季節到過疫區,有田野作業或在草叢中坐臥史; 2.臨床表現有發熱、焦痂或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皮疹、肝脾腫大; 3.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計數減少或正常,變形桿菌OXK凝集反應(用外斐氏法檢測恙蟲病血清標本的OXK抗體)陽性,且隨病程效價逐漸升高。結合其他血清學檢查結果有助于診斷。
恙蟲病的治療
? (一)一般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多飲水,進流食或軟食,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高熱者可用解熱鎮痛劑,重癥患者可予皮質激素以減輕毒血癥狀,有心衰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用強心藥、利尿劑控制心衰。??? (二)病原治療強力霉素、四環素、氯霉素對本病有特效。強力霉素每天0.1~0.2,單劑一次服或分2
恙蟲病的診斷
(一)流行病學 夏秋季節,發病前3周內在流行地區有野外作業史。??? (二)臨床特點 有發熱、焦痂、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皮疹及肝脾腫大。??? (三)實驗診斷??? 1.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減少,最低可達2×109個/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類常有核左移。??? 2.血清學檢查??? (1)外斐氏反應
關于吞噬體的基本介紹
噬菌體(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細菌、真菌、藻類 、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的總稱,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稱為噬菌體。本世紀初在葡萄球菌和志賀菌中首先發現。作為病毒的一種,噬菌體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個體微小;不具有完整細胞結構;只含有單一核酸。可視為一種“捕食”
關于蟯蟲病的基本介紹
蟯蟲病是以引起肛門、會陰部瘙癢為特點的一種腸道寄生蟲病。世界各地流行極廣,全世界感染人口300~500百萬,我國南方、北方普遍流行,兒童感染率高于成人。尤其集體機構兒童感染率高。國內調查資料表明兒童感染率達40%~70%。在衛生條件差的家庭往往多數成員同時患病。因此蟯蟲病是值得重視的疾病。
恙蟲病的病因分析
恙蟲病立克次體呈圓形,橢圓形或短桿狀,大小為(0.3~0.6)μm×(0.5~1.5)μm,革蘭染色呈陰性,吉姆薩染色呈紫紅色,為專性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在涂片染色鏡檢中,于細胞質內,尤其是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胞質內,常于胞核的一側可見呈團叢狀分布的恙蟲病立克次體。鼠類是主要傳染源和貯存宿主,如
關于核糖體的基本介紹
核糖體是無膜結構,分為附著核糖體和游離核糖體,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是由rRNA和核糖核蛋白構成的微小顆粒,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所有細胞都含有核糖體。 核糖體是細胞內一種核糖核蛋白顆粒,主要由RNA(rRNA)和蛋白質構成,其惟一功能是按照mRNA的指令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多肽鏈,所以核糖體是細胞內
什么是恙蟲病?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東方體(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系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嚙齒類為主要傳染源,恙螨幼蟲為傳播媒介。病患者多有野外作業史,潛伏期5~20天。臨床表現多樣、復雜,合并癥多,常可導致多臟器損害。本病起病急,有高熱、毒血癥、皮疹、焦痂和淋巴結腫大等特征性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