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制首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
2012年6月 一輛加長的白色廂式貨車靜靜地停在陜西省高陵縣院張村外的荒野上,車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車旁十幾米外藍色擋板圍起來的,是剛發現不久正在發掘中的明代家族墓葬。不時有研究人員從車上下來,帶著各種儀器設備進入發掘現場。而車內,幾位年輕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監測、分析工作。 這便是被稱為“文物保護航母”的我國首個用于文物保護的“移動實驗室”。 從2009年起,這輛在“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支持下研發、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實驗室”多次出現在山西、陜西、山東、湖北等地的考古發掘現場,在“實驗室前移至考古現場”的理念下,為考古工作提供系統的技術支持,并在第一時間對出土文物進行應急處理和保護。 考古現場亟待“技術支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加快,配合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鐵路公路等國家重大基礎建設的考古發掘任務急劇增加,每年達1000多項。這對考......閱讀全文
多位教授牽手FB AI 研究院,機器人實驗室毗鄰CMU成立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美國時間 2018 年 7 月 17 日,Facebook 首席 AI 科學家 Yann LeCun 在 Facebook 新聞中心發出一篇博文,表示有多位教授將加盟 Facebook AI 研究院,不僅繼續提升現有的各個 AI 實驗室的研究水準,也是為了設立新的
施陽當選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
施陽,1990年進入西北工業大學教改班學習,1994年獲得西工大工業自動化專業學士學位,1998年在徐德民院士的指導下獲得水中兵器博士學位。2005年于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2005-2009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任助理教授及副教授; 目前為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機械工程
文物出土移動實驗室亮相
古代墓葬中的文物在被發掘出土后會迅速氧化,特別是一些絲織品轉眼就會變成“灰絮狀”,甚至化為烏有。為了攻克這一技術難題,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有關部門研制出了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12月14日上午在首都博物館開幕的“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上,由敦煌研究
揭示“玉兔二號”月背移動探測新成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17日發布消息,由該校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航空航天信息研究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加拿大瑞爾森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學術期刊《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上發表題為“玉兔二號”月球車2周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醫療機器人研究院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教學動物醫院舉行開業典禮。 據介紹,青島農業大學教學動物醫院是集醫療、住院、寄養和培訓于一體的綜合化專業化動物醫院。依托學校動物醫學院師資技術、人才儲備,該醫院現有獸醫和技術人員30名,在牙科、骨科、實驗室診斷、影像學診斷、麻醉、腫瘤學、中獸醫治療方面具有突出優勢。
安徽蕪湖成立首個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
2014年12月28日,蕪湖市政府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約,聯合共建“哈工大蕪湖機器人產業研究院”。蕪湖副市長張志宏、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韓杰才,分別代表蕪湖市政府、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約。市委副書記、市長潘朝暉,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蔡鶴皋等共同見證合作簽約。 蕪湖是國家發改委、財政
港中文(深圳)成立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
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揭牌成立,這是該校成立的首個研究院。 據悉,該研究院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強大科研力量,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機器人、智能混合動力汽車系統、智能穿戴界面、視頻監控等方面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力爭3年時間建設成為高水平、國際化和有著重要影響力
中國研制首個“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
2012年6月 一輛加長的白色廂式貨車靜靜地停在陜西省高陵縣院張村外的荒野上,車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車旁十幾米外藍色擋板圍起來的,是剛發現不久正在發掘中的明代家族墓葬。不時有研究人員從車上下來,帶著各種儀器設備進入發掘現場。而車內,幾位年輕的研究人
NSFC與加拿大衛生研究院合作項目開始申請
為推動和支持我國科學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與加拿大科學家在衛生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中加兩國大學、醫院、科研院所及其附屬機構間科學合作的發展,根據2010年我委與加拿大衛生研究院(CIHR)在雙方科學合作諒解備忘錄框架下簽署《中加健康研究合作計劃實施細則》,雙方將于2013年共同征集資助該
揚州大學研制出車型移動式環境監測機器人
7月8日,揚州大學能動學院研制成功車型移動式環境監測機器人。 該型機器人能夠通過車載攝像頭、超聲波傳感器及環境參數監測設備,回傳現場視頻影像、超聲波雷達圖像等信號,且能對目標環境進行溫度、濕度、煙霧等參數采集,可用于復雜環境下的環保工作作業。目前,相關技術創新已申請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