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完成第300個科考潛次任務
7月10日18點15分,“發現”號水下纜控潛器(ROV)精準著陸母船“科學”號A架作業平臺,這標志著“發現”號ROV圓滿完成第300個海洋科學考察潛次任務。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潛次任務,中科院海洋所工程技術部共派出船載實驗室支撐人員21人,組建“發現”號ROV作業組、地球物理作業組、操控支撐作業組以及后甲板作業組,王傳波擔任船載實驗室主任,周文正擔任技術負責人。“發現”號ROV作業組由5人組成,周文早擔任團隊負責人,該團隊對標國際一流ROV技術隊伍,逐步成長為目前國內深海科考ROV應用實力最強的團隊之一。 “發現”號ROV以深海生物、冷泉熱液、地質勘測、水文探測為主要作業任務,可在深海復雜海底情況下,準確高效地進行綜合探測與海底取樣。 “發現”號ROV團隊結合豐富飛行和操作經驗,與科學家深入交流,圍繞深海探測與取樣科學需求,先后完成雙4K超高清攝像系統、雙T4七功能機械手等一系列升級改造,設計研......閱讀全文
中國北極科考隊展開本次科考首次冰站作業
當地時間29日下午,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在北緯86度48分、東經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區設立短期冰站,這是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第一次開展冰站作業。 據介紹,此次短期冰站作業由4組人員分別實施:海冰物理組進行冰芯鉆取,開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積雪特性等觀測,海冰光學組進行海冰光學
“北調996”科考船順利完成首航科考試驗
近日,記者從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獲悉,“北調996”科考船日前順利返航并安全靠泊母港南山港科考碼頭。這是該科考船入駐崖州灣科技城后首次執行南海科考試驗任務。 “北調996”深遠海裝備綜合試驗船是國家“十二五”建設項目重要內容之一,由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為中船集團第七六〇研究所建造,是目前全
特寫:珠峰科考“尋寶人”
5月初,珠峰腳下風雪頻仍。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來了一群“尋寶人”。每天天一亮,他們就從帳篷出發,拿著鏟子、鎬,以及各種大小形制的容器,走向冰川、荒野和一條條小河尋找看不見的“寶貝”。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正在進行,這支“尋寶人”隊伍來自蘭州大學泛第三極環境中心。作為此次珠峰科考的冰川微
“科學三號”科考船順利完成科考任務 航次共計19天
12月2日,負責執行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健康海洋”秋季聯合航次南黃海航段的“科學三號”科考船順利完成科考任務,返回中科院海洋所西海岸園區碼頭,航次共計19天。本航次由中科院海洋所徐勇老師擔任首席科學家、劉合義擔任船長、歐江擔任航次隊長,共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中
“雪龍”號完成南極科考回國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
北極科考:中國須深度介入
中外科學家在“雪龍”號上施放“系流氣艇”,進行大氣物理科學觀測。 2010年7月中國進行第四次北極科考,首次把海洋綜合考察延伸到了北極點。圖為“雪龍”號正在吊運“防熊”的“蘋果房”。 全球氣候變化有可能導致北極“無冰”,并由此引發一系列災難性的后果。但各國也在“憧憬”,冰雪消
“雪龍”號科考船凱旋
北京時間4月5日21時左右,“雪龍”號科考船在上海長江口錨地下錨,并將于8日停靠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在航行5個多月、2.8萬余海里之后,“雪龍”號終于凱旋“回家”。 “雪龍”號于2011年11月3日從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過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底到達南極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
致敬青藏科考 致敬不懈攀登
五四青年節這天,遙遠而神秘的世界屋脊傳來捷報:一群年輕的科考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巔峰使命”。自此,已經持續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標尺上劃出嶄新刻度。 2017年是此次青藏科考初始之年。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們跟隨科考隊挺進羌塘無人區。我有幸采訪、見證了科考的起步、記錄
新疆科考隊公布羅布泊科考七大新發現
科考隊員在對羅布泊地區氣象做監測。數據顯示,羅布泊地區是中國乃至全亞洲氣候最干旱的地方。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東部的羅布泊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它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史書中稱其為泑澤、鹽澤、蒲昌海等,據載,公元330年以前,羅布泊湖水較多,為中國第二大咸水
“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
經過12230海里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2日返回廣州。 應巴基斯坦國家海洋研究所邀請,“實驗3”號科考船于2017年12月30日從廣州起航,經馬六甲海峽前往北印度洋,于2018年1月14日抵達巴基斯坦外海的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