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膽癥的診斷
病史與癥狀 根據典型的癥狀,結合有腹部外傷史、肝手術及肝膽疾病等病史,一般來說診斷不會有困難。①發熱寒戰、黃疸和上腹絞痛后出現嘔血、黑便,伴肩背部放射痛。②出血可自行停止,出血后上述癥狀即可緩解。③出血一周左右發作一次,反復出現,具有周期性。④出血時可有失血性休克的一系列征象。 然而文獻中報告,本病術前能夠確診者很少。一般是經過一次至數次手術后始得診斷。據認為,本病誤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對本病認識不足。②在分析病情時忽視了外傷史,或認為外傷史與胃腸道出血無關系。③胃腸道出血時經常考慮為潰瘍病所致,為確定有無潰瘍,常反復作GI檢查,因而延誤了診斷;GI檢查陰性時,則誤認為是應激性潰瘍;出現黃疸時,則又誤認為是大量輸血引起的血清性肝炎或溶血所致。④有手術史者,使情況進一步復雜化,如易誤認為術后應激性潰瘍,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傾向,或胃腸道損傷等。⑤本病出血量有一定限制,而且有較長時間的間期,也是易延誤診斷的一個原因。 ......閱讀全文
血膽癥的診斷
病史與癥狀 根據典型的癥狀,結合有腹部外傷史、肝手術及肝膽疾病等病史,一般來說診斷不會有困難。①發熱寒戰、黃疸和上腹絞痛后出現嘔血、黑便,伴肩背部放射痛。②出血可自行停止,出血后上述癥狀即可緩解。③出血一周左右發作一次,反復出現,具有周期性。④出血時可有失血性休克的一系列征象。 然而文獻中報
血膽癥的介紹
血膽癥或稱膽道出血,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內或肝外血管與膽道之間病理性溝通,血液經膽道流入十二指腸而發生的上消化道出血。臨床分為外科性、感染性、醫源性和其它原因和血膽癥。這些原因均可導致膽管與伴行血管間的異常通道,隨著兩側壓力的變化,而導致出血、出血停止,和血塊自溶、脫落而再出血(5~14天)。
血膽癥的病因
我國血膽癥的發病率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5%,除潰瘍病、食管靜脈曲張和應激性潰瘍外,占上消化道出血的第4位。由于我國的血膽癥多來自感染,因而在膽管結石和膽道蛔蟲發病較多的地區,血膽癥的發病率仍然較高。華西醫科大學統計10年來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302例中,血膽癥占第4位,居潰瘍病、門靜脈高壓并食管
血膽癥的并發癥
黃疸 1/4~1/3病人有黃疸。多為阻塞性黃疸。如同時有發熱,常提示膽道感染合并出血。 肝和膽囊腫大 50%~60%血膽癥病人可有肝臟和膽囊腫大、觸痛,出血停止后,血塊被溶解或排出,腫大的肝臟和膽囊可隨之縮小。
血膽癥的發病機制
各種情況的血膽癥與膽管和血管之間的特殊的解剖學關系有密切聯系。 肝外血膽癥 (1)黏膜下血管叢出血:肝外膽管的血液供給來自十二指腸后動脈、十二指腸上動脈、肝固有動脈、膽囊動脈,圍繞著膽總管,形成膽管周圍血管叢;從外層的血管叢穿入膽管壁,在黏膜下形成血管叢,因而在急性膽管炎時,黏膜下血管叢充血
血膽癥的輔助檢查
為明確診斷,根據病情可選用下列輔助檢查: X線造影檢查 (1)選擇性血管造影 選擇性經腹腔動脈和(或)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是了解血膽癥最有價值的診斷和定位方法。在大多數血膽癥病例可見造影劑從肝動脈支漏出匯集于肝動脈假性動脈瘤囊內,或經動脈膽管瘺流進膽管或肝內腔隙。由于這種方法顯影率高、定位準確
血膽癥的鑒別診斷
膽道蛔蟲癥 單純的膽道蛔蟲癥多見于青少年,常表現為突然發作的劍突下絞痛或呈鉆頂樣痛,少數患者采取膝胸臥位時疼痛可有所減輕,疼痛常陣發性發作,緩解期與常人一樣可毫無癥狀。多數患者伴有嘔吐,甚至有嘔吐出膽汁者,也有嘔吐出蛔蟲者。疼痛發作期癥狀雖很重,但腹部常缺乏體征,這是膽道蛔蟲癥的特點。如行B超
血膽癥的預防的預防
血膽癥以其高并發癥率和高病死率而引起重視,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的關鍵是預防血膽癥。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及早診治膽道蛔蟲癥、肝膽管結石、肝臟腫瘤、肝血管瘤等疾病。 2.正確處理肝損傷。 3.肝穿刺活檢或PTC時要用細針,盡量避免反復多次肝穿刺。 4.PTCD要在肝周邊進行,不能
血膽癥的臨床表現
病因不同,致病到發病的時間間隔各有差異。如肝動脈瘤破裂的患者,動脈瘤破裂后很快出現血膽癥。損傷引起的血膽癥,受傷至發病的時間約1天~2年,一般為4周。 疼痛、黃疸及胃腸道出血,是本病典型的三聯征。Granl等報告一組病例,有膽絞痛者80%,大出血63%,黃疸55%。①疼痛:肝內血腫增大牽拉Gl
血膽癥的輔助檢查及診斷
輔助檢查 為明確診斷,根據病情可選用下列輔助檢查: X線造影檢查 (1)選擇性血管造影 選擇性經腹腔動脈和(或)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是了解血膽癥最有價值的診斷和定位方法。在大多數血膽癥病例可見造影劑從肝動脈支漏出匯集于肝動脈假性動脈瘤囊內,或經動脈膽管瘺流進膽管或肝內腔隙。由于這種方法顯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