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1.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常伴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癥也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2.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增多癥、血栓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鐮狀細胞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引起者少見;腦淀粉樣血管病、Moyamoya病、肌纖維發育不良和顱內外(頸動脈、顱內動脈和椎動脈)夾層動脈瘤等罕見。 3.某些腦梗死病例雖經影像學檢查證實,但很難找到確切病因,可能的病因包括腦血管痙攣、來源不明的微栓子、抗磷脂抗體綜合征蛋白C和蛋白S異常、抗凝血酶Ⅲ缺乏、纖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釋放伴發高凝狀態等。......閱讀全文
腦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1.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常伴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癥也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2.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增多癥、血栓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鐮狀細胞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引起者少見;腦淀粉樣血管病、Moyamoya病、
腦血栓的病因分析介紹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種,多見于中老年人,無明顯性別差異,它是由于腦血管壁本身的病變引起的。腦血栓形成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硬化,由于腦動脈硬化,管腔內膜粗糙、管腔變窄,在某些條件下,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或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內凝集成塊,形成血栓,使
腦血栓形成的基本介紹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是腦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軟化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癥狀。 我國1986~1990年大規模人群調查顯示,腦卒中發病率為109.7/10萬~217/10萬,患病率為719/
如何診斷腦血栓形成?
1.診斷依據 中年以上有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病史或者家族史,突然發病,一至數天內出現腦局灶性損害的癥狀體征,并可歸因于某顱內動脈閉塞綜合征,臨床應考慮急性血栓性腦梗死可能。 2.CT或MRI檢查 發現梗死灶可以確診。有明顯感染或炎癥性疾病史的年輕患者需考慮動脈炎的可能。
怎樣預防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多發生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疾病。 1.注意控制血壓 將血壓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但也注意不要將血壓降得過低。因為低血壓可引起腦供血不足,易導致腦血管栓塞。 2.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對于已有高血脂、糖尿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以及有冠心病病史者,應長期
簡述腦血栓形成的鑒別診斷
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有時頗似小量腦出血的臨床表現,但活動中起病、病情進展快、高血壓史、頭痛等常提示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CT檢查一般可以區分。當有時小量的蛛網膜下腔出血CT也無明顯異常,需要進行腰椎穿刺檢查進行鑒別。
關于腦血栓形成的預后介紹
腦血栓形成比腦出血的病死率低而致殘率高。隨年齡增長病死率明顯上升,平均病死率為25%左右,常見死因是腦疝、多臟器衰竭、繼發感染及心肺功能不全幸存者中病殘率亦較高,大約20%的幸存者在1~2年內再次復發。所以一旦得了腦血栓,一定要終生服藥預防復發,并且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
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血流緩慢、凝血亢進和靜脈內膜變化是靜脈血栓癥的3個重要因素。 1.血流緩慢 首先,老年人體力較差,活動較少而且臥床的機會多,從而減弱了靜脈回流的肌肉彈力作用;此外,老年人患心臟病的較多、心臟功能較差,心搏出量明顯減少,造成體循環淤血;再有,老年人腹部腫瘤發生率增加,平臥時腹腔臟器和腫瘤均可壓
分析傷寒的形成病因
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較強,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糞便中能維持1~2個月,在牛奶中不僅能生存,且可繁殖。耐低溫,在冰凍環境中可存活數月,但對光、熱、干燥及消毒劑的抵抗能力較弱,日光直射數小時即死,加熱至60℃后30分鐘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飲水余氯可迅速致死。
怎樣治療腦血栓形成?
1.藥物治療 急性期藥物治療原則。 (1)超早期治療首先使公眾提高腦卒中的急癥和急救意識了解超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病后立即就診,若無禁忌證,力爭在3~6小時治療時間窗內溶栓治療,并降低腦代謝控制腦水腫及保護腦細胞,挽救缺血半暗帶; (2)個體化治療根據病人年齡、缺血性卒中類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