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鉤端螺旋體病的流行病學
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但仔豬發病較多,特別是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發病最嚴重,中、大豬一般病情較輕,母豬不發病。傳染源主要是發病豬和帶菌豬。鉤端螺旋體可隨帶菌豬和發病豬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體外污染環境。豬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長,而且與人接觸的機會最多,對人也會造成很大的威脅。人感染后,也可帶菌和排菌。人和動物之間存在復雜的交叉傳播,這在流行病學上具有重要意義。鼠類和蛙類也是很重要的傳染源,它們都是該菌的自然貯存宿主。鼠類能終生帶菌,通過尿液排菌,造成環境的長期污染。蛀類主要是排尿污染水源。 本病通過直接或間接傳播方式,主要途徑為皮膚,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吸血昆蟲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傳播本病。該病的發生沒有季節性,但在夏、秋多雨季節為流行高峰期。本病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閱讀全文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流行病學
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但仔豬發病較多,特別是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發病最嚴重,中、大豬一般病情較輕,母豬不發病。傳染源主要是發病豬和帶菌豬。鉤端螺旋體可隨帶菌豬和發病豬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體外污染環境。豬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長,而且與人接觸的機會最多,對人也會造成很大的威脅。人感染后,也可帶菌和排菌。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 本病的病原屬于細螺旋體屬(Leptospira)的鉤端細螺旋體。鉤端細螺旋體對人、畜和野生動物都有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全世界已發現的致病性鉤端螺體有25個血清群,至少有190個不同的血清型。引起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熱群、秋季熱群、黃疸出血群,其中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概述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該病的臨診癥狀表現形式多樣,豬鉤端螺旋體病一般呈隱性感染,也時有暴發。急性病例以發熱、血紅蛋白尿、貧血、水腫、流產、黃疸、出血性素質、皮膚和黏膜壞死為特征。豬的帶菌率和發病率較高。該病呈世界性分布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
本病的病原屬于細螺旋體屬(Leptospira)的鉤端細螺旋體。鉤端細螺旋體對人、畜和野生動物都有致病性。鉤端螺旋體有很多血清群和血清型,全世界已發現的致病性鉤端螺體有25個血清群,至少有190個不同的血清型。引起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血清群(型)有波摩那群、致熱群、秋季熱群、黃疸出血群,其中波摩那群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診斷鑒別
本病需在臨診癥狀和病理剖檢的基礎上,結合微生物學和免疫學診斷才能確診。 1.微生物學診斷 病畜死前可采集血液、尿液。死后檢查要在1h內進行,最遲不得超過3h,否則組織中的菌體大部分會發生溶解。可以采集病死豬的肝、。腎、脾和腦等組織,病料應立即處理,在暗視野顯微鏡下直接進行鏡檢或用免疫熒光抗體法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癥狀
在臨診上,豬鉤端螺旋體病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多見于仔豬,特別是哺乳仔豬和保育豬,呈暴發或散發流行。潛伏期1~2周。臨診癥狀表現為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0~41℃,稽留3~5天,病豬精神沉郁,厭食,腹瀉,皮膚干燥,全身皮膚和黏膜黃疸,后肢出現神經性無力,震顫;有的病例出
鉤端螺旋體病的流行病學
1.分布 鉤端螺旋體病分布很廣,幾乎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根據目前收集到但還不夠完全的報告,已發現有本病的國家和地區在亞洲有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加尼曼丹、菲律賓、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群島、塞浦路斯、土耳其、以色列;非洲的阿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病理變化
1.急性型 此型以敗血癥、全身性黃疸和各器官、組織廣泛性出血以及壞死為主要特征。皮膚、皮下組織、漿膜和可視黏膜、肝臟、腎臟以及膀胱等組織黃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膚干燥和壞死。胸腔及心包內有渾濁的黃色積液。脾臟腫大、淤血,有時可見出血性梗死。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或棕色,質脆,膽囊充盈、淤血,被膜下可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概述及病原
概述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該病的臨診癥狀表現形式多樣,豬鉤端螺旋體病一般呈隱性感染,也時有暴發。急性病例以發熱、血紅蛋白尿、貧血、水腫、流產、黃疸、出血性素質、皮膚和黏膜壞死為特征。豬的帶菌率和發病率較高。該病呈世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癥狀及病理改變
臨床癥狀 在臨診上,豬鉤端螺旋體病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多見于仔豬,特別是哺乳仔豬和保育豬,呈暴發或散發流行。潛伏期1~2周。臨診癥狀表現為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0~41℃,稽留3~5天,病豬精神沉郁,厭食,腹瀉,皮膚干燥,全身皮膚和黏膜黃疸,后肢出現神經性無力,震顫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病理改變及診斷鑒別
病理變化 1.急性型 此型以敗血癥、全身性黃疸和各器官、組織廣泛性出血以及壞死為主要特征。皮膚、皮下組織、漿膜和可視黏膜、肝臟、腎臟以及膀胱等組織黃染和不同程度的出血。皮膚干燥和壞死。胸腔及心包內有渾濁的黃色積液。脾臟腫大、淤血,有時可見出血性梗死。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或棕色,質脆,膽囊充盈、淤
鉤端螺旋體病的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
流行病學 1.分布 鉤端螺旋體病分布很廣,幾乎全世界各地都有此病的存在或流行,根據目前收集到但還不夠完全的報告,已發現有本病的國家和地區在亞洲有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加尼曼丹、菲律賓、伊朗、伊拉克、黎巴嫩、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群島、塞浦路斯、土耳其、以色
鉤端螺旋體病的概述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有致病力的鉤端螺旋體所致的一種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其流行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東南亞地區尤為嚴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鉤端螺旋體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呈自限性,由于個體免疫水平上的差別以及菌株的不同,臨床表現可以輕重不一。輕者可為輕微的自限性發熱;重者
鉤端螺旋體病的簡介
鉤端螺旋體病,1886年外耳氏(A.weil)曾描寫一種流行性急性傳染性黃疸病,并報告了四例;其主要臨床癥狀為驟起的寒戰發熱、全身無力、黃疸、出血、肝、脾腫大及腎功能衰竭等。自此以后,在一般醫學文獻中也稱本病為外耳氏病(weil\"s disease)。 危險性最大的有兩類人群:生活在城市貧民
鉤端螺旋體病的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半數左右在1萬~2萬/mm3,最高可達6萬/mm3或以上。血小板可見減少。 血沉增快是本病一個特征,一般可持續2~3周。 2.肝功能檢查 黃疸患者的血清膽紅質增高視黃疸的消長而變動。 3.尿及腎功能檢查 鉤端螺旋體對腎臟的損害比較普遍,比較嚴重,所以相當多數患
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學及流行病學
病原學 鉤端螺旋體屬于螺旋體目(order Spiroehaetalis) 密螺旋體科(family Treponema-taceae),鉤端螺旋體屬(genus Leptospira)。是一種纖細的螺旋狀微生物,菌體有緊密規則的螺旋,長4~20μm,寬約0.2μm。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
怎樣檢查鉤端螺旋體病?
1.常規檢查與血液生化檢查 無黃疸病例的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黃疸病例的白細胞計數大多增高,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尿常規檢查中多數患者有輕度蛋白尿、白細胞、紅細胞或管型出現,黃疸病例有膽紅素增高。一般在病期第1~2周內持續上升,第3周逐漸下降,可持續到一個月以后,血清轉氨酶可
鉤端螺旋體性腦動脈炎的流行病學
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國已發現有25個省、區有鉤端螺旋體患者或帶菌動物,以廣東及四川比較嚴重致病性鉤體分為20個血清群,172個血清型。我國已發現18個血清群鵻,77個血清型 南方流行群復雜,主要是黃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秋季熱群、澳洲群七日群和流感傷寒群分布較廣,其中以黃疸出血群和波摩那群最為重要
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診療
? 鉤端螺旋體屬密螺旋體科,菌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沿中軸旋轉運動。在普通顯微鏡下難以看到,需要暗視野顯微鏡觀察;亦可用銀染色法檢查,菌體呈深褐或黑色。對營養要求不高,在含有兔血清、血紅蛋白或蛋白胨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對熱、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劑均敏感。世界各地均有此病,我國已發現有25個省、
鉤端螺旋體病的基本介紹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其流行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東南亞地區尤為嚴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結膜
鉤端螺旋體病的發病機制
鉤端螺旋體自皮膚,粘膜等途徑侵入機體后,在血液中迅速生長繁殖。發病的第一周內可以在周圍血液中找到病原體,然后被網狀內皮系統清除。對機體首先產生小血管內皮損傷,使小血管出血及鉤端螺旋體移行至組織內,產生組織相對缺氧。 臨床上的表現通常反映病理的發展過程,例如黃疸表示患者的肝臟受侵犯,無尿或少尿表
鉤端螺旋體病的病理改變
1.肝臟 病變可輕可重。輕的在外觀上看不到明顯的異常,顯微鏡下只見到輕度間質水腫和血管充血以及散在的灶性壞死。嚴重病例出現黃疸、肝臟腫大;鏡下可見到匯管區周圍以中性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肝臟有明顯的壞死灶,肝細胞可呈現腫脹、脂肪變或空泡形成,部分肝細胞壞死并可見核分裂,嚴重的肝細胞排列離散零亂。有
鉤端螺旋體病的鑒別診斷
1)發熱 與其它急性發熱性疾患鑒別的有: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傷寒、瘧疾、急性血吸蟲病、恙蟲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熱等。除依靠臨床特點外,流行病學史往往對鑒別診斷提供線索,尿檢查的不正常結果以及氮血癥的出現對鑒別診斷常可提供重要依據。 2)黃疸應與黃疸型肝炎鑒別。一般情況下黃疸型肝炎起病緩慢,體溫
豬鉤端螺旋體病的流行病原學及臨床癥狀
流行病學 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但仔豬發病較多,特別是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發病最嚴重,中、大豬一般病情較輕,母豬不發病。傳染源主要是發病豬和帶菌豬。鉤端螺旋體可隨帶菌豬和發病豬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體外污染環境。豬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長,而且與人接觸的機會最多,對人也會造成很大的威脅。人感染后,也可
哪些地區常見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由鉤端螺旋體引起的傳染病,常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鉤端螺旋體病流行地區: 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非洲地區: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如尼日利亞、喀麥隆、剛果民主共和國等。 南美洲地區: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也有鉤端
怎樣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1.一般治療 強調早期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保持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如體溫過高,應反復進行物理降溫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門診或入院24小時內特別在6~24小時內密切觀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療后的雅-赫反應與肺彌漫性出血的出現。患者尿應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處理。 2.早期及鉤體血癥型
關于鉤端螺旋體病的基本介紹
鉤端螺旋體病(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其流行幾乎遍及全世界,在東南亞地區尤為嚴重。我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酸痛、軟弱無力、結膜
關于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因分析
致病性鉤體為本病的病原。鉤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螺旋盤繞細致,有12~18個螺旋,規則而緊密,狀如未拉開彈簧表帶樣。鉤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使菌體呈C或S字形。菌體長度不等,一般為4~20μm,平均6~10μm,直徑平均為0.1~0.2μm。鉤體運動活潑,沿長軸旋轉運動,菌體中央部分較僵直,
治療鉤端螺旋體病的方法介紹
1.一般治療 強調早期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飲食,保持體液與電解質的平衡,如體溫過高,應反復進行物理降溫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門診或入院24小時內特別在6~24小時內密切觀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療后的雅-赫反應與肺彌漫性出血的出現。患者尿應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處理。 2.早期及鉤體血癥型
關于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因分析
致病性鉤體為本病的病原。鉤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螺旋盤繞細致,有12~18個螺旋,規則而緊密,狀如未拉開彈簧表帶樣。鉤體的一端或兩端彎曲成鉤狀,使菌體呈C或S字形。菌體長度不等,一般為4~20μm,平均6~10μm,直徑平均為0.1~0.2μm。鉤體運動活潑,沿長軸旋轉運動,菌體中央部分較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