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術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急性硬膜外血腫,無論施行手術與否,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特別是伴有嚴重腦原發性損傷和(或)繼發性腦損害的患者,決不能掉以輕心。 硬腦膜外血腫的保守治療:適用于神志清醒、病情平穩的患者;CT檢查血腫計量小于40ml,中線移位不超過1.5cm;無意識惡化、眼底水腫及新病征出現;非顱中窩或顱后窩血腫者。治療措施應是在嚴密觀察患者臨床表現的前提下,采用脫水、激素、止血及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如丹參、川芎等,并利用CT作動態監護,以保證安全。......閱讀全文
非手術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急性硬膜外血腫,無論施行手術與否,均須進行及時、合理的非手術治療,特別是伴有嚴重腦原發性損傷和(或)繼發性腦損害的患者,決不能掉以輕心。 硬腦膜外血腫的保守治療:適用于神志清醒、病情平穩的患者;CT檢查血腫計量小于40ml,中線移位不超過1.5cm;無意識惡化、眼底水腫及新病征出現;非顱中窩或
手術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通常多采用骨窗開顱或骨瓣開顱術,便于徹底清除血腫、充分止血和必要時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腫沿用已久的術式。近年來,由于CT掃描檢查的廣泛應用,能夠對血腫的部位、大小和腦損傷情況了如指掌,并能動態地觀察血腫的變化,因此有些病例采用小骨窗方法治療硬膜外血腫也獲得成功。 (1)骨窗開顱硬膜外血腫清
概述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治療
急性硬膜外血腫的治療,原則上一經診斷即應施行手術,排除血腫以緩解顱內高壓,術后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非手術治療。一般若無其他嚴重并發癥且腦的原發損傷較輕者,預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間。實際上這類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腫本身,而是因腦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腦干繼發性損害所致,因此,必須做到早
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相關介紹
急性硬腦膜外血腫(acute epidural hematoma)是位于顱骨內板與硬腦膜之間的血腫,好發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見。多為單發,多發者罕見,但可合并其他類型血腫,構成復合型血腫,其中以外傷著力點硬膜外血腫合并對沖部位硬膜下血腫較為常見,腦內血腫少見。急性硬膜外血腫死亡率介于5%~25
概述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
硬膜外血腫的臨床表現可因出血速度、血腫部位及年齡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從臨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規律及共性,即昏迷—清醒—再昏迷。以幕上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為例概述如下: 1.意識障礙 由于原發性腦損傷程度不一,這類患者的意識變化有三種不同情況:①原發性腦損傷較輕,傷后無原發昏迷,至顱內血腫形成后,始
急性硬腦膜外血腫的病因分析和檢查介紹
一、病因 急性硬膜外血腫的常見原因是顱骨骨折致腦膜中動脈或其分支撕裂出血,于顱骨內板和硬膜之間形成血腫,典型的急性硬腦膜外血腫常見于青壯年男性顱骨線形骨折患者,以額顳部及顳頂部最為常見。 二、檢查 1.顱骨X線平片 顱骨骨折發生率較高,約95%顯示顱骨骨折。 2.CT掃描 表現為呈雙
手術治療機化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病例分析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老年人很常見的顱內出血類型,在過去的20年間,鉆孔沖洗和閉式引流通常被認為是治療典型的血腫液化型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一些病例中,慢性硬腦膜下血腫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血腫機化,血腫內部出現多個或多層分隔,
治療硬腦膜下血腫的簡介
對于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傷后6小時內手術清除血腫,可降低病死率,提高功能恢復率。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一旦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即應施行手術治療,而且首選的方法是鉆孔引流,療效堪稱滿意,如無其他并發癥,預后多較良好。
創傷性急性硬腦膜下血腫臨床路徑
? 一、創傷性急性硬腦膜下血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 (一)適用對象。 ??? 第一診斷為創傷性急性硬腦膜下血腫(ICD-10:S06.501) ??? 行硬腦膜下血腫清除術(ICD-9CM-3:01.3101)。 ??? (二)診斷依據。 ???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
硬腦膜下血腫的鑒別診斷
1.慢性硬腦膜下積液 又稱硬腦膜下水瘤,多數與外傷有關,與慢性硬膜下血腫極為相似,鑒別主要靠CT或MRI,術前有時難以區別。 2.大腦半球占位病變 腦腫瘤、腦膿腫及肉芽腫等占位病變,均易與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混淆。區別主要在于無頭部外傷史及較為明顯的局限性神經功能缺損體征。亦需借助于CT、M